漫漫求学路,梦想可成真

来源:陶德发 作者:德发 时间:2024-05-24 点击:

  见“春风十里,不如有你”主题征文活动,让我们一起回忆青春往事,十分感慨,平静的心再起涟漪。青春,抑或青年?查一下,放大些,年龄段约18-40岁。如今,本人青春转眼入古稀啦!谁都有过青春,只是酸甜不同,如今学子考大学,只要自己努力就可圆梦;吾辈老三届知青一代上大学?那真是一场梦。
 
      作家柳青曾经说过:“人生的路很漫长,有很多步,但最要紧的地方往往只有几步。我确信我在最要紧的地方选择了正确的路。” 现就说说我的求学之路吧,那是我生命中一抹暖阳,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1966年6月,我班初中毕业了,同学都填写了今后升学的意向,高中、中专,憧憬着美好未来。谁知毕业时恰逢文革,学业中断,“升学”的梦就这样成了泡影。
 
     1968年8月始,66届初中生开始分配工作,有幸的,大多留城工作,或去了三线工矿。1968年12月始,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班级同学余下没分配的,则上山下乡,去了广阔天地。我作为余下不多的一位,去了黑龙江龙门农场。
 
  初尝高考梦,然梦只是梦
 
 
十年青春汗洒北大荒。在农场,我是很能吃苦的,先在三分场任排长,接着调农场基建队任小队长,再在场部机关团委当干事,最后调任五分场副指导员。
      1975年6月,我被农场组织部门选送参加黑河地区农场分局知青干部培训班。一日,农场党委副书记找我谈,说我的干部转正因政审问题没批准,不过可以“以工代干”。对组织我总怀感激之情,但那个时代啊,什么都会成问题。又能怎样?只得吞下委屈继续干。
  家庭问题?瞬间使我联想起我的第一次高考。1973年4月我们三分场抽调身强力壮的组成突击排,开赴将嫩江水引入大庆的挖运河工地,我担任副排长兼一班长。赶时间,忘情干,工地开展劳动竞赛,火线立功嘉奖,本人被嘉奖为“劳动模范”。
      1973年初,文革期间难得推出一次恢复高考举措,6月我得知有高考报名消息,心喜如狂,于是在引嫩工地报名参加。1973年7月15日是个难忘的日子,第一次进入了高考会场,有66届初中的底子,自觉考得不错,心里充满希望,然后一直没下文。
      噢!这下领导这么一谈我才明白,原来,73年高考才结束,谁知出了张铁生,揽得一团糟,上学读书,不论成绩,改组织推荐入学。看来上学要先查三代,那次也是政审不过关吧。
高考被录取,却难圆其梦
  记得那是1977年春天,邓小平复出,传来中央关于恢复高考制度的好消息,让几乎迷茫的知青又看到了希望。谁知农场说省里有政策,除了老三届高中生,超过25岁,不可参加考试。那年我已27岁,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火,被一盆冷水当头浇灭,真让人无望。
  1978年,高考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充许大年龄知青参加考试,但只许考师范。要考试,总得要复习复习,于是让上海家里寄来出复习书,数学靠自学,无人可指点,也无从讨教,一切都靠自己理解。语文靠初三的底子,顺其自然吧。历史、地理、政治那就靠背了。
  当时我任分场副指导员,复习最关键时却是夏锄农忙最紧张时,白天要干活。夏天,赤日炎炎。早起五点半,晚上看不见,地里三顿饭。脚踩着清晨的露水,顶着头上的烈日,挥舞着锄头为豆垅锄草。一天下来,腰酸背痛,回到住房,还不能象往日那样倒下就睡。夜深人静时,才能捧起书本,反复做数学以搞懂,拼命背书记牢,弄得我满脑子昏天黑地的。
  7月20日,考试第一天,当我一踏入考场,突然感到有点虚脱,一阵晕眩,仿佛整个教室都在旋转。双腿又微微颤抖,我紧紧握紧我的准考证,努力让自己站稳。什么原因?压力、紧张、疲劳,缺少营养。坐在座位上,我闭上眼睛,深呼吸,试图平静下来。卷子发到手,人顿时冷静下来,慢慢地身子感觉好一些。考完了,还得继续复习,就这样连续考了三天。
  结果竟出乎意外,一天接到通知,场部宣告栏公布了入取名单和成绩榜,那一刻,我无比兴奋即刻而去。我挤进人群,目光迅速扫过上面的文字,当看到自己的名字和成绩,内心涌动着一股无法言喻的激动和喜悦。啊!我考得农场文科第一名,那门地理竟考得98分,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议。后被哈尔滨师范学院录取,录取通知书上告知:10月14日前届时到学校报到。


  有道:“世事难料多变幻,行路艰辛有谁知。” 1978年此时,春雷一声平地起,知青返城浪潮涌,到那年10月,一波又一波知青返城去了。于是,故土情深,有返回上海可能,那就放弃入学了。噢!只是可能,其中那股纠结的滋味谁知晓?潮起潮落的引力确令人身不由己。是对是错,只能由事后人生告知你。
     1979年,我们大多数人回到故土,开始新的征程。自此,龙门成了我们的一生回忆,知青也成了龙门的永久回忆。
  漫漫求学路,梦想可成真
  返城后,经街道推荐加考试,被静安团委录用,参加上海团校举办第42期培训班,培训后、我被分配到母校江宁中学,当一名从事学生团工作的老师。
       此年虚岁30啦,三十而立重起程,1979年9月1日随同新学年开学,我开始了新的人生道路。 十年最宝贵青春留在了农场,得抓着青年尾巴再奋斗。
  到了学校工作,当时自己的学历只是初中,深感知识的欠缺,于是自1980年2月去静安区职工业余大学夜读,报名上了高等数学和大学语文两门学课。
       静安区职工业余大学,由人民教育家俞庆棠先生1945年9月创建上海市立实验民众学校,从事成人教育。我非常高兴能在此走上成人学习的道路。
  一年后,业大发了高等数学结业证书,又有意外的惊喜,学校说,按市里新精神,业余大学开设语文专业学制四年,学完规定科目,经市里统一考试,可获大专文凭。自然万分高兴,于是正式走上两晚一半日(周日)的自学之路。
 
  岁月如梦,时光荏苒。夜读自学之路,充满了荆棘与坎坷。那些拼搏的夜晚,那些与星星为伴的日子,真的令人难以忘怀。忍着疲惫,与睡意抗争,书页翻动间,岁月仿佛倒流,重拾学生时代的勤奋与毅力,只能用无尽的努力去抓回耽搁的十年,填补从教所需的知识。
  在静安业大读的是大专,总想有个本科学历。梦想吧,谁知机会就来了,1983年上海实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于是我逐年参加华东师范大学的中文系自学考试,先后共取得13门单科合格证书。如下:
       1983年5月,现代汉语、逻辑、哲学。
       1983年11月,写作、中国语言文学、现代文学史、现代文学作品选、政治经济学。
      1984年5月,外国文字、文学概论。
      1984年11月,古代汉语,中国通史、中国共产党党史。
       1986年4月,中国古代文学。
  华东师大自学考试中文科目确很难,中文专业的知识点繁多且细节密集,难以全面掌握,需要自己梳理知识框架,这既耗时又容易感到迷茫。好在我是一边业大夜读,一边参加自学考试,有些学科是互为相通的,这可检验所学是否真扎实。那些业大不设的科目,那就全靠自学去弄懂。那时华师大自学考试单科通过率仅10%,有幸的是,我每次报考的科目,都一一通过,获得一张又一张单科合格证书。这给了我绝大的自信,向前走,不管路多长,定能取得本科学历。
  话说两头,你是夜读自学的,还需做好所从事的工作。我担任学校团委书记,重视优秀学生入团的培养教育,注重高中学生合格团员教育,从初二抓团课教育,加强初二以上团支部建设,从而使学校团的工作局面比较生动。 配合政教处和班主任,抓好学生德育工作,注重对学生成长规律的研究和总结,得到团区委充分肯定。本人1984年获得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漫漫四年,无数个夜晚,多少个周日,全都沉浸在自学中,1984年1月在静安业大毕业,获得大专学历。不几日,得知上海教育学院9月开设以专升本学制3年的中文系课,4月经社会考试被录取。自此又开始兼职进修,过着三年边工作、边读书的生活。
  1984年9月起,就读上海教育学院,而后因工作忙,华师大自学考试就放弃了。兼职进修学习是艰辛的,白天工作和读书,下班要做家务,还得照料孩子。夜幕降临,万籁俱寂,一盏孤灯下,默默翻开书本,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进修学习之旅。我明白,每一次的努力都不会白费,每一滴汗水都将浇灌出成功的花朵,只要勇往直前,终会迎来破茧成蝶的那一天。
  1984年,根据干部年轻化的要求,本区启动任用年轻干部的工作,8月区教育局任命我担任昌平职校党支部副书记。两年后,又调我到大通中学任党支部书记。
      有人问,你34岁就当学校领导了?我也觉得不可思议。现细想,那时学校年轻教师大多为老三届高中生,正在进修求学历,也许我此时已取得大专学历,并考上本科学校,才有此机遇吧。



 
      担任学校领导,自己有过农场经历,懂得打铁须得自身硬,尝过曾经的委屈,因而更懂得对教师尊重和理解的重要,调动每一位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就是本人的职责。在大通,幸遇一位好校长、一批好教师,学校每年都被评为区文明单位。作为教师的我,能践行教书育人,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1989年本人获得上海市园丁奖。  
1987年6月,三年兼职进修结束,终于拿到本科毕业文凭,梦想终于成真。那天,全班同学发自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一片欢声笑语弥漫在清新空气的校园里,一张集体毕业照留下了最幸福的身影。
  学无止境,行以致远。告别青年时代,而后,通过上海通用外语等级考试,取得英语初级合格证书,又就读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学研究生课程班,获研究生结业证书。这是后话,但一脉相承,故点到为此。



 
  悠悠岁月,青春难忘,三十而立重起程, 我是一个幸运的人,抓着青春的尾巴,漫漫求学路,终于梦想成真。夜读自学,进修提升,读研升华,为我的从教工作插上了翅膀。
 

( 责任编辑晓歌)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远山的呼唤
    下一篇:我的两次插队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