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微视频《父亲在远方》的感想

来源:未知 作者: 余鹤元 时间:2024-05-22 点击:
 
去年就传闻颐若公司在拍新疆支青题材的电影,不以为然;不料本月上旬就传来了订票观看的通知,一则因本人公益性诉讼缠身,没时间看。对影片的思想性、艺术性都没在意过;二则因为象《蹉跎岁月》的大部头都看过了,觉得新疆支青题材的影视作品基调也不脱类似窠臼。今晚稍有点空,随意打开一看,却一发不可收,连看六遍,完全不同于其他同类作品,为新疆支青姜万富担当、献身精神而感慨不已。
 
一、姜万富形象是新疆支青群体的代表
 
 在短短五分钟的片段里,出现了七个内外科手术镜头。这些镜头(缝针、包扎、吮吸等)除战争片外的各种影视作品中都司空见惯。但在他所在的新疆叶城三师当医生,不是城里的“坐医”,而是牧区的行医,许多镜头是罕见的。他每天都用双脚在丈量昆仑高原的每寸土地,寻找着每一个病人,主动送医上门,最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就是牦牛。
 
他只要听到河对面山坡上有人喊“姜医生救命”,就会迅速跳下牛背,顺坡而滑到河边,蹚水过河爬上山坡,立即脱衣开始救治。当牛车拖着女儿回沪的行李上路后,突然听到尼加提喊有危急病人,他依然停止送女儿回去,而奔跑到病人身边抢救。有时还会在山腰羊肠小道上不小心失足,滚入到坡底,带着伤痕依然继续巡医,这一巡就是43年。
 
这种唯牧民生命是从的医生,不亚于战争年代的许多舍身炸碉堡的英雄,他是和平年代献身穷困地区牧民生命的守护神。为什么他愿意为一群非亲非故的各族人民献身呢?影片给我们留下第一个思考。
 
二、姜万富的奉献是新疆支青精神的核心
 
当我看到微视频的第一个给病人喂汤药的镜头,就知道他的行医生涯非常艰难。一个牧区的牧民什么病什么伤都可能出现,不说医生的内科、外科、儿科、妇科、手术麻醉等医术必须掌握;还有护士的护理、心理疏导等都得精通。这要看多少书,练多少次基本功啊!而且绝非是大学课堂里和实验室里学到的,当然微视频没有为我们提供这些镜头。但每次看到他抱着每一个刚治疗完的患儿又哄又抚,正象对自己亲生儿女一样,这早就超出医疗的范畴,那要有多大耐心和广博的爱心啊!但当他得知双亲病故,他只得跪在荒地上摆上一个瓶子和几块石头作为供品,喃喃地重复着“儿子不孝”。为什么他要贡献出自己还要贡献出对父母的孝?为什么他能以一个人的血肉之躯献给千万个游走在死亡线上的脆弱生命?这又是微视频给我们留下第二个思考。
 
三、作品点题的神来之笔
 
微视频的开篇,在火车站父母送别17岁的儿子姜万富去新疆,最后以他的女儿姜欣遵遗嘱把他一半的骨灰和行医用的医药箱埋在牧场三连驻地结尾,前后呼应、首尾相顾,这是突出作品的标题“父亲在远方”的点题之笔。艺术地表现了姜万富生为新疆牧民而生,死也要陪伴新疆牧民到永远。这是何等浓烈深厚的情义!所以女儿跪哭坟头时喊出了“支青不老、昆仑大医”的作品主题。为什么支青会不老?成为昆仑大医?应说是微视频给我们留下第三个思考。
 
但知青作品主题都与时代背景紧密相扣,从片尾的简介中我们得知新疆支青姜万富是“兵团优秀共产党员”。这些“清如许”的党员、团员、各战线的骨干分子,恰似在那个尊信仰、讲思想、树精神年代,尤其是党倡导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氛围中,“唯有源头活水来”,才会孕育出新疆支青姜万富那样无私奉献的人民英雄!电影在5月20日正式开播,不仅是对新疆支青精神的弘扬,还是一部纪念毛主席发表《为人民服务》八十周年的上乘佳作。

(晓歌编辑)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电影《父亲在远方》在图木舒克市首映 致敬!“驴背上的白衣天使”
    下一篇:郭大侠:知青不老,昆仑大医——《父亲在远方》观后感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