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要吃龙须酥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张慧 时间:2024-02-11 点击:

      龙年将至,龙须酥已经给家里的小学生上了一堂“数学课”。“龙须酥真的可以做成百万根须须那么多的吗?”看完年味美食节目,家里的小学生提问。

      在他刚观看的视频里,澄黄的麦芽糖块被制糖人捏成了糖圈,拉长、扭成八字,对叠,再拉长……如此循环往复、动作如行云流水,片刻间糖块已化作瀑布般的千丝万缕,每根银丝都是一阵微风就能吹断的细度。

      “你算算看呢。”我说。“一变二、二变四、四变八……”他开始计算起来,“这离一百万还差得远呢。”“再继续算。”

      算到第十四次的时候,数字是16384根,之后每乘以二都是一次跳跃式增长,第二十次的时候,已经有“龙须”1048576根。

      “太神奇了!”小学生惊呼。从他清澈又好奇的眼睛里,我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第一次在幼儿园门口,见到摆摊的手艺人做龙须酥的时候,脚步也迈不开,眼睛也挪不了,呆望着那双手像变戏法似的,把糖块变成蓬松的云雾,剪下轻飘飘的一小截,托在掌心填入芝麻馅,再轻轻翻个身。白色小方块上,层层糖丝吹弹可破——龙须酥就此做好了。

      我曾经尝试在家熬糖做过糖葫芦,关键步骤是控制好熬糖的温度,然后把洗净的山楂、草莓串好串,糖浆里打个滚就可以了。相比之下,做龙须酥要难得多。首先是熬汤,麦芽糖入锅,加热到用一根筷子挂起见糖丝不断或者形成一道薄膜的时候,就要迅速关火,倒进不沾油的容器里。除了熬糖的火候,烫手是第二关。我是戴着手套的,手上的动作还很难做到既快又精准。“快”,是要赶在糖块变凉之前,揉捏、塑形、拽长、折叠,再拉拽……这个过程中又要精准:每一次拉扯前都要裹足粉,拉丝才不会黏在一起,根根分明;同时用力的力度和节奏要均匀,用巧劲,丝才不断。糖没做好,我的胳膊已经开始发酸,再也不敢自己在家挑战做龙须酥了。

      手工作坊里那种大如磨盘的糖圈,需要两个人一起默契配合,一人负责一端,交换拉扯。如果是工厂生产,则有专门的机器。把绕成8字的糖圈套上两根杆子,按下开关,机器也能抡起花臂……从一个糖团子,到云雾般蓬松细密的百万银丝,龙须酥的制作过程,颇有些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理,十分神奇。

      龙须酥不仅神奇,还很魔幻,光是听它的名字,就能知道其中必须得有故事。故事的版本有很多,最流行的一则跟清代雍正皇帝有关:相传某天雍正帝宴请文武百官,满汉全席里有一道为御厨现场制作这种糖酥。厨师制作手法娴熟,似游龙舞凤,云雾糖丝雪白、纤细,如祥龙之须。雍正龙颜大悦,当场给这种糖取名叫“龙须酥”——故事讲到这里,当然后人也提出了疑问:天子怎么会以自己的“龙”字给甜点冠名,还封赏百官来吃?这在当时,可是一种僭越。还有人把龙须酥的源起拉回到近两千年前的汉代,说这是曹操收到来自塞北的“一盒酥”,得用勺子挖着品尝。

      传说的真实性已难以考证,然而龙须酥的名号加上它诱人的外形,已经把宣传效果拉到最大。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龙须酥是属于全国各地的“地方特产”,出现在每一个景区特产店、火车站商超里。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你可以买到新疆、上海、杭州、安庆、澳门等各地的地方传统小吃龙须酥,也可以在每一个古镇上,看到像街景魔术家一样的手艺人当街制作龙须酥,游客驻足围观、举起手机拍照“打卡”。

      也许是儿童的味觉敏感,对甜味也格外敏感,儿时过年吃到的糖果滋味,至今还回味无穷。那些日子里还没有“控糖”“戒糖”这些说法,也没有今天超市货架上五花八门包装的糖果巧克力,但年会的集市上,有捏面人、吹糖人、转糖人、棉花糖、敲糖、龙须酥……用红包里的压岁钱买来的龙须糖,迫不及待吃上一口,嘴边沾了一圈白粉,看一眼也在投入地吃着龙须糖的小伙伴,同样长出了“白胡子”。如果吃得急了,难免噎嗓子,说出话来还会喷白色的糖粉。你一口我一口,看着对方吃龙须酥的样子,互相打趣。年复一年,不知不觉童年走远,已经人到中年。

      今年的龙年春节,必须得安排一个下午,拿出一盒龙须酥慢慢品尝,最好再配上一壶西湖龙井,吃一个龙年好彩头,一种对岁月和传统的致敬。


责任编辑:日升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年味里的一抹红
    下一篇:《七律》 爆竹声声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