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朴归真,悟初笃静 ——读赵朴初《赵朴初韵文集》

来源:霖乐乐 作者:文/顾伯琪 时间:2023-12-06 点击:
 
1976年10月,在央视的一场电视直播大会上,赵朴初先生上台慷慨激昂朗诵诗一首,激动兴奋的心情溢于言表,从那时起我开始关注先生的新闻报道,在他仙逝后看了许多纪念他的文章。
 
2012年11月的一天,在时任民进区委主委蒋碧艳的带领下,宝山区民进经济支部前往赵朴初家乡太湖二中助学,带去了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赵丽宏先生的慰问信和他捐赠的书籍。在与学生的见面会上,蒋主委宣读了赵丽宏先生的信:
 
“听说上海市宝山区民进的一些朋友要来你们学校助教,我非常高兴。太湖是赵朴初先生的故乡,历来有尊教重文的优秀传统,这片土地,哺育了赵朴初这样伟大的人物,这是太湖的骄傲,也是太湖的光荣。赵朴初先生的高尚品德和深厚学养,是中华民族的珍贵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弘扬光大,作为赵朴初故里的学子,你们有一位值得骄傲的先贤前辈,赵朴初自幼胸怀大志,博览群书,自学成才,历经坎坷和磨难而抵达理想的境界。他的人生道路,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希望你们能传承赵朴初的精神,志存高远,发奋学习,不辜负前辈的期望。请宝山的朋友们带一些书送给你们,聊表心意,并遥寄我的美好祝福。祝你们学习进步,身心健康!”
不久前经过一家名不见经传的私人书店,无意中发现了一本赵老的韵文集,欣然买下,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本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赵朴初韵文集》,印刷纸张质量一流,深蓝色的封面,装帧考究古朴,具有收藏价值,又有研究价值。本书共收集各体韵文1985首,分为十卷,另附《无尽意斋对联存稿》一卷,收对联279幅。收录的作品从1927年起至1999年,时间跨度长达72年,大部分是即兴成篇,是其心性、情怀之作,在艺术魅力外透出人格魅力,是记录作者本人漫长的世途和心路历程的生活画卷。
 
赵朴初先生是位社会活动家,杰出爱国宗教领袖,又是当代的书法家,韵文作家,有着深厚的学养。记得有一年我在海宁陈阁老宅游览,导游提到赵朴初当年游览老宅的情景,现在再看看赵老的书,体会更深。赵老于1987年10月作游浙江杂咏十九首,其中题《陈阁老第宅》:“犹留偏屋说兴亡,梦里芳园滞帝乡,争羡一门三阁老,可怜王谢已无堂”。陈阁老宅即官式府第,很一般的门面,入得门内却别有洞天,不是园林胜似园林,是江南豪宅的范本。深深宅第内收藏“陈家三宝”:陈家明代书法碑帖、雍正皇帝御赐九龙匾、六百多年的罗汉松。乾隆六下江南、四到盐官的史实及民间关于乾隆身世的传说,使这座地位显赫又讳莫如深的宰相府第充满传奇而又神秘的色彩。
 
海宁陈家素有“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之称,世代簪缨,家学渊源,书家辈出。陈阁老宅历经400年历史,建筑端肃,布局雅致。现尚存正路轿厅、东偏房祠堂、寝楼、双清草堂和筠香馆。厅前有假山数叠,名木几株,流水一脉,并有曲桥南通“双清草堂”,园虽小而曲桥流水,山石卉木各具,环境幽静典雅。“双清草堂”,是后来修复的,所以赵老有“可怜王谢已无堂”的感叹。
 
无锡马山建灵山大佛,新闻报道了赵朴初先生于1994年7月13日出席会议及活动的盛况,即习作诗文,“太湖三万六千倾,八功德水绕灵山。如来百福庄严相,无量光明照世间”。无锡重建祥符寺,并造灵山大佛像于小灵山。同年赵朴初先生与星云法师在南京会面,发出“登岸何须分彼此”,强调“北海南海非异土”,两岸一个中国的心声,过往新闻报道的情景历历在目。
2017年4月17日,宝山区民进经济支部与市企业支部去泰州与泰州民进联谊时,他们介绍了赵朴初当年来泰州参观的情况,建议我们去游览凤城湖景区。走进凤城湖景区,首先看到碑林区,第一块就是二十四年前的二月六日赵朴初先生为泰州题的韵文,景区勒石以示纪念:“州建南唐,文昌北宋,名城名宦交相重”。寥寥数语,高度概括了泰州的历史与人文。看着诗文,寻着足迹,赵朴初先生参观游览的情景好像就在眼前,仿佛时光倒流。在梅兰芳纪念馆,赵老留下“梅郎合受千秋供”评价;范仲淹,晏殊都在泰州有所作为,惠泽一方,于是留下“清词范晏人争颂”的诗句。赵老才思敏捷,兴到笔随,下笔成篇,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
 
在各地的旅途中,凡是看到赵老题词遗留墨宝之处,我都要驻足留步多看几眼,品味韵文,欣赏书法。回来再翻翻赵朴初先生的韵文,神游在字里行间,重温旅途的快乐。阅读赵老的诗文,特别是阅读到诗文中涉及我曾旅游过的地方,倍感亲切,犹如再次身临其境,有了更深的体验感。
 
《赵朴初韵文集》是一本赵朴初先生的编年史,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韵文,又如一本游记,从诗文中寻找赵老的生平足迹,书中更多是关于佛教佛事的韵文。赵朴初一生与国运同休戚,与时代共呼吸,忧国忧民情怀跃然纸上。赵老出生时其父取“返朴归真,悟初笃静”之意,为其取名朴初,赵朴初先生的一生实践了爱国爱民的初心,明月清风,光照人间。
 

作者简介 
顾伯琪:报刊自由撰稿人,迄今在各类刊物上发表作品约二百多篇。主要作品有《苏式红木文化印痕》等。民主促进会会员,宝山区就业促进中心退休


(责任编辑 晓歌)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老早秋天 女人最忙
    下一篇:七十不老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