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母亲

来源:原创 作者:郑若芬 时间:2023-12-04 点击:
去年12月11日,我去了虹口所属地块的房屋动迁组办理产证手续。回家路上,忽然萌生想去回望一下旧居的念头。       老家位于安国和保定路之间的唐山路景余里。是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石库门,乘北外滩大动迁的东风,今终于完成了使命。12号的家、15.8平米的前楼,曾前后住过三代人,历时72年,然寿终正寝仅5个月。       弄堂门虚掩着,守门的小哥在躺椅上玩着手机。见推门忙问“有什么事”?我说“想来看一下老屋”,他欣然答应了。       前后共有43个门牌号,每幢房子均“72家房客”,一年到头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而当下只见野猫到处窜进窜出,现在可是它们的世界了!走进空荡荡的弄堂,一种久违的情愫油然升起,仿佛与我的幼年、童年和青少年时代重新相遇,当记忆闸门打开的一瞬间,母亲的身影如凌波微步漫入我的心海......       弄堂右侧是双排号,2和4号的客堂曾是托儿所、幼儿园。建国初期,人民政府曾聘母亲为扫盲教师。每逢周日, 母亲领着我来到这里。她怕我哭闹,唤我坐在教室后浅绿色的小凳上,又从玩具柜取出几本幼儿连环画,比如“小白猫上公园”等放在餐桌上。我至今记得这个故事:小白猫每到一处游玩就找个朋友,待回家时,已经与小猴、小鸭、小象都成了好朋友。于是,母亲授课我看书,各司其职;其乐融融。渐渐地,我喜欢上了书。以后,有幸踏上书与岁月的相爱之旅,母亲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引路人。       隔壁前楼住着一位邮电职工的女儿,常年订着《小朋友》杂志。我去浏览总会先叫她把后门钥匙从晒台上扔过来。一次,不慎把钥匙拧断嵌在门锁里,吓得手脚冰凉的我嘟囔着告诉了母亲。她二话没说拿了工具就跑下楼。手脚麻利地拆下锁后取出断钥匙,马上去配了一把新的,待尘埃落定回家,我正躲在被窝里胆战心惊地忏悔呢!母亲没有责备,只是和颜悦色地叮嘱我”以后开门千万要小心一点噢!”“钥匙风波”就平静过去了,但这件事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打下深深的烙印......      往里走来到了我家的前门,抬头可见8扇窗户。上世纪50年代末,据说建“和平公园”需要用砖,不但把弄堂的天井拆了,还打通了各弄堂间的隔墙,窗下有了一块较大的空地。且10与12号的客堂建立居委会后,“文革”时期,俨然成为里弄的政治文化中心,居民们常在此地集合,举着旗帜持着标语,敲锣打鼓地出发。                                                                                                                                                  几十年来母亲寒暑不辍、辛勤履职居民小组长,按当今的说法是“志愿者。那年,正批斗一位“资产”成分的居民,她低着头被罚站在一条长凳上,“打倒......”的口号声此起彼伏。进行当中忽然天公也黯然泪下了!母亲见状忙拿起油布伞下楼,疾步挤进人群后,一脚踏上长凳为被斗者撑伞。这一举动惊愕了场上所有人。造反派责问:“你——同情资产 阶级分子,是吗?”母亲睥睨着朗声答道:“你们的事我管不着,但是,她是我小组的居民,下雨了你们可以撑伞,她也是人呀,为啥不可以呢?”在那个特定的场合,母亲的言行为这位居民撑起了人性的“尊严之伞”,使之蚀骨难忘。       我踽踽独行至后门,望着蓝底白字的牌号,遥想在农场的日子,魂牵梦萦不就是这个家吗?它是我来到人世的第一站。难忘上山下乡运动中,门上曾两次贴过被批准了的喜报。1969年3月,学校把去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县插队的唯一名额派给了我,路程九天半,(到昆明4天5夜;5天的盘山公路不可夜行)为此介绍了一位外校的同路人。语曰“道不同不相谋也”;然”道同人异”也注定悲情。我虽已迁户口,但母亲通过了解知道其是个“问题学生”时,坚辞拒运行李;由此而转道去了黑龙江。      交出钥匙,老屋是进不去了,然而留在心中的记忆却永远是深沉而可亲的呀!回忆小时候与母亲在一起的日子,屋虽小充满了温馨;虽清苦其味甘甜。长大后我常梦见变成一只小鸟,飞呀飞,飞到母亲的身边;化作一片白云,飘呀飘,飘入母亲的怀抱——那是我身、心、灵安息最温暖、最安全的港湾!      回忆的浪涛推向了北大荒......1974年,我离开了为大庆油田挖河的工地返回了农场,即调入医务室工作。陌生的岗位需要全身心投入,春节不回家了。一天,在冰天雪地里开展“农业学大寨”大会战时,意外收到母亲来信(平时总是父亲写的),问我”何时可以回家,需要寄什么东西也一定先告诉她.....”.那年头,我脑袋全被‘’极左"思潮、激进的语言塞满了,完全忘了自己有家、还有一位千里之外时刻牵挂我的妈,是没有机会,嘴巴也僵硬得不会喊“妈妈”了。那一刻啊,心终于柔暖了,我把信贴在嘴上,唤了一声“妈妈”,流下的眼泪就冻住了......      陈旧、狭小的弄堂承载着太多的情感,一个转身,光阴成了故事;一次回眸,岁月成了风景。房屋终会夷为平地,记忆将永不消逝。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消灭贫困奔小康”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北外滩和其他许多旧式里弄的动迁和改造,充分体现了”民心工程“”的实施,不但有利于城市景观和生活模式的改善;更加深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如今,能告慰母亲的是:我已经完成了老家动迁的任务!     走出弄堂,心仿佛仍留此处,因为欠了母亲一首歌《天之大》。“妈妈,我想你了,静静淌在血里的牵挂......天之大,唯有你的爱是完美无瑕;天之涯,记得你用心传话......”于是一路吟唱着,心想:她终会听到的呵......

责任编辑 晓歌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做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篇大文章
    下一篇:寻找父亲的足迹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