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运土豆回上海

来源:原创 作者:朱自强 时间:2023-10-19 点击:
 每年的9月底到10月初,是黑龙江土豆的丰收季节。在这个季节里,田野里黄澄澄的土豆沉甸甸地长成。收土豆在东北也叫“起土豆”。“起土豆”之前,要提前几天将土豆秧割掉,这样方便工具将土豆从土里翻出。那时,“起土豆”是生产队的大事,通常要选在晴朗干燥的天气里,全村的男女老少几乎都要出动。随着“三齿子”一下一下地挥舞,白花花、黄澄澄的土豆就暴露在阳光下,男人们在垄上“起土豆”,女人和孩子们在后面装麻袋。麻袋装满后再垒在垄沟上,望着一堆堆装满土豆麻袋,那种久违的丰收的喜悦随着额头的汗珠淌到了人们心里。一片地的土豆都收完后,直接装上马车拉到队里卸下来然后堆放在仓库里。我们知青食堂趁势把土豆挑选后再储存在菜窖中,以备冬春季食用。
 
 我们上海知青,对与土豆有关的美食,都情有独钟,一直称它为“洋山芋”。下乡后,对土豆的印象日益加深。地处高寒地带的黑龙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无霜期极短,故长年总以白菜土豆为伴。我们知青食堂也不例外,除了白菜就是土豆。由于土豆便于储存,且能变化花样,因此,成为我们知青食堂一年四季的当家菜。切丝、削片、剁块、样样出形;煸、煮、炸,风味各异;与各种荤素菜搭配,兼容并蓄。尤其闻名遐迩的东北名菜——“地三鲜”,其主要原料就是土豆,再搭配适量茄子和辣椒,每样过油后再配上各种佐料烹调,色香味全,华丽转身,成为了人见人爱的美味佳肴。
 
 上海的“洋山芋”个头偏小,与黑龙江膀大腰圆“重量级”的土豆,完全不在一个层次,根本没法比。在那个年代,上海的物资供应也捉襟见肘,许多东西都要凭票供应。看到满地满院的土豆,我心花怒放,萌发了搬运土豆回上海的念头。到了年终回沪探亲之时,我就提前在仓库里挑了不少膀大腰圆的土豆,足有十多斤,个个都在200克以上。仗着年轻,凭着力气,竟义无反顾地扛着装满土豆的帆布旅行包,硬是从黑龙江千里迢迢把它们搬运到上海的餐桌上。我肩扛着沉重的土豆,双手还提着两个装满东北土特产的行李袋,和插兄插妹们一起浩浩荡荡地踏上了回沪探亲的征程。从生产队走到西岗子汽车站,然后坐大巴到龙镇火车站再乘坐直达上海的临时客车。那时的大巴不仅破旧且速度缓慢,早上出发到龙镇火车站时已是太阳西下之时。看到我一路上扛着沉重的旅行袋不离不弃,插兄们纷纷好奇,当得知我扛着的竟是黑不溜秋的土豆时,都目瞪口呆,纷纷嘲笑。华灯初放,火车进站,等待已久的各地探亲知青犹如冲锋陷阵的战士,嗷嗷地往前冲,奋不顾身地涌向火车。我也不甘落后,使出浑身解数,咬着牙扛着咯咯愣愣的土豆拼命往车厢里面挤,尽管此时室外的气温早已是零下三十多度,冰天雪地,天寒地冻,而我却是汗流浃背,热气腾腾,脱掉了棉帽、棉大衣和毛衣等,只留下一个背心仍冒汗不止,喘着大气。经过三天的颠簸,翻山越岭,好不容易到了上海,扛着土豆出站后又一路疾行,转换几辆公交车,再次上演了汗流浃背的苦情戏,终于把沉重的土豆扛到家了,一路艰辛、苦不堪言。当我看到透出一股诱人的薯香气儿的土豆佳肴摆放在家里的餐桌时,一路上的千辛万苦瞬间都化为了乌有,一下子让我敞亮了许多,那种特有的满足感、幸福感油然而生。
 
 炊烟袅袅,岁月如歌。土豆吸收了日月天地精华,饱满圆润,广惠众生,它是大自然献给人类最实在的礼物。回到上海后,每次吃起土豆,我常常会想起当年搬运土豆回上海的“非凡”经历。许多食物吃的时间一长,就会产生厌弃的感觉,但土豆就不一样,烧着吃、炒着吃、煮着吃,仍然会让人陶醉在特有的芬芳中。我难忘,在那特殊的岁月里,黑龙江的土豆养育了我们知青一代人。

晓歌编辑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为历史名城遵义增绿添彩
    下一篇:赤诚之心历久弥坚—记知青时代的黄仁伟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