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弄堂印记

来源:未知 作者:萧毅 时间:2023-10-05 点击:
 
  弄堂,是历史留给上海的一段五味杂陈的记忆,也是上海人对所居住的里弄住宅的亲热称呼。
  20年代的石库门里弄、30年代初的新式石库门、新式里弄、花园式里弄、公寓式里弄、花园洋房等,上海的弄堂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地域风情。
  我家老宅的弄堂房子,朝南是客堂间,朝北是亭子间,底楼有天井,顶层有阳台,几户人家共住一幢楼,合用厨房和卫生间。
  人们每天早晨起床后,匆匆洗刷去上班,家里的隔夜饭烧的泡饭和腌制的咸菜,街上的大饼、油条和豆腐浆,是上海人的美味早餐。每天傍晚下班后,匆匆去菜场买些菜带回家做饭。
  星期天,灶头油盐酱醋的烟火气弥漫,洗衣服要排队使用水龙头,自己裁剪做衣服,缝纫机踏得呜呜响。
  空闲时的乐趣,是在天井或阳台种花草,或在房间听收音机广播的吴侬软语说书和苏州评弹等节目。
  我们这代人的童年,是在弄堂里度过的,那时玩得游戏花样真不少。男孩子比较粗率豪放,喜欢玩打弹弓、滚铁环、扯响铃、单脚斗鸡和翻香烟牌等;女孩子比较文明安静,喜欢玩踢鸡毛毽子、跳橡皮筋、“造房子”和扮家家等,各有所乐。近年来,已少有孩子在弄堂或小区里玩游戏了。
  每逢端午节,弄堂里家家户户门上,都挂着艾叶;左邻右舍门口,放着浸粽叶的木盆和盛糯米的瓷盆,家庭主妇门对门,边聊天边包粽子。孩子们脖子上挂着彩色香囊,额头上用雄黄写了个“王”字,在大人身旁学样包粽子,或吹粽叶卷的叫鞭(口哨),嬉笑和欢闹声在弄堂里回响。
  夏天学校放暑假,孩子们白天围在弄堂里斗蟋蟀;晚上就坐在弄堂里乘风凉,听老人讲故事。大人们在藤椅、竹躺椅上摇晃着蒲扇,吹散夏夜的热气和驱赶身边的蚊子小虫,传播小道新闻和嘎山湖(聊天)等。
  记忆中,除了做饭洗衣和休闲娱乐外,还有交易等。弄堂不仅是生活,而且也是买卖物品、了解市面的主要场所,许多买卖活动都是在弄堂进行的。过去弄堂里或周边,卖小吃和点心的小摊小店特别多,生意也很红火。
  “栀子花白兰花!”“ 爆炒米花!”“ 坏的棕绑修吗坏的藤绑修吗?”老远就能听到各种叫卖声了,如上演的电视剧中旧上海情景,充满了市井气息。
  而新式弄堂则同老弄堂有些差别,楼上的房间窗户,往外探身够不着,顶层还要有站脚的阳台,才能看到周围或街市上的风景。底层的院子,虽然管不住种的植物伸出天井墙外,但还是有所防范,门是镂空雕花的铁门;楼下居室,也是德国制造的弹簧锁铁门和铁栅栏铁窗。不管是老派还是新派,都称得上真性情,弄堂文化是一种标志,保留了过去上海的生活气息。
  如今,随着上海的城市化建设与发展,兴建了不少社区和新工房高楼等,我家已搬迁到小区的小高层,生活方式也有了很大变化。但岁月留痕的弄堂生活和文化等习俗,依然记忆犹新。


责任编辑  晓歌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绍兴路上的青葱岁月
    下一篇:1949年9月27日:北平改名为北京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