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国庆节

来源: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 作者:王建运 时间:2023-10-02 点击:

 
我是1956年生人,应当讲是与新中国成立的同时代人。转眼共和国已走过了74年的光辉历程,我们这代人亦步入了老年之列,尽管一路走来沟沟坎坎,我们这代人与国家一起忍辱负重,但最终苦尽甘甜迎来今天祖国的日益繁荣昌盛、屹立于当今世界强林的新时代。
 
上世纪70年代初,我中学毕业至安徽军垦农场当知青。当年兵团农场各连队集中了大量来自上海和安徽本地的知青,每个连队知青人数要占当地老职工一半以上。为活跃青年人业余生活,农场的现役军人领导便沿袭部队一套做法,经常组织青年人搞体育比赛、文艺汇演,甚至仿效部队文工团做法,抽调些知青中的“文艺青年”排练节目搞巡演。这些活动有时规模搞的很大,甚至影响了正常农业生产,但兵团农场仿效的是部队管理,是个讲下级服从上级、政治挂帅的地方,农忙季节抽调知青去搞比赛演出,叫苦不迭是那些在劳动一线的排班长,有幸被借调出去年轻人则偷着乐,用当年时髦话叫“抓革命、促生产”两不误。
 
1977年秋季,为欢度国庆迎接新中国成立28周年,我所在的农场组织了一次乒乓球比赛,闻后我不由大喜过望。中学时我是个狂热的乒乓球爱好者,曾得到当时交大附中乒乓球队教练(曾是解放军队专业运动员)专门辅导,在业余水平中应算中高以上了。我当即向指导员要求报名,他听后半信半疑,说要是拿不到名次则“轻饶不了我”,然后嘱我即日起不用下田劳动了,负责选抽5人组成九连乒乓球队参赛,下了死命令“无论团体个人一定要拿到名次得奖”。
 
当时连队连乒乓球桌子都没有,没桌子无法练球怎么参赛?但指导员决心很大,说“没桌子我们自己做一个嘛”。即令连队木工加班加点赶制,不到三天木工便称“按指导员吩咐把球桌做好了”。我闻后大喜忙去看。天哪,这是我这辈子看到最简陋、最原始的一张乒乓球桌子!原来木工至附近铁路车站“职工之家”,丈量了正规乒乓球桌子尺寸后,回来用白木作料依葫芦画瓢,硬是用锯子、铇子,加钉子鎯头,拼装了一张白木料乒乓球桌,连油漆工序都免了。但见那桌面上到处留着拼接的缝隙,有的裂缝竟有筷子般粗,再加上白松木质毫无弹性,到处都是树瘿癍洞,球弹在上面发出“秃、秃、秃”声音,因桌面上缝隙和癍洞,乒乓球落在此处会突然大幅度变线弹来弹去,这种球恐怕即使国家队高手都没法接。但“有饭总比没饭吃”好,随着它的诞生,结束了我们连队无“专用文体活动器械”历史,以后不少对乒乓球有兴趣的男女知青,经常在农闲日或休息天,排队候着打球娱乐,狭小房间有时竟挤的人满为患,一时连队兴起了一股乒乓球热。
 
在这张土的掉渣球桌上打球,初起我非常不习惯,几天下来后竟也适应了,权当重新回到当年在上海弄堂撘木板打乒乓的年代。毕竟我有基本功垫底,待我熟悉适应后,球技便在众人中鹤立鸡群了,不光全连百余名知青无对手,且一局让10-15分(当时21分/局)仍可取胜。遵循指导员命令,我用简单淘汰方式,选拔了3男2女知青,组成了九连乒乓球队,匆匆操练数日便赴场部正式参加比赛。因整体实力太弱,结果团体未进半决赛便遭淘汰,男女双打和男子双打同在半决赛被刷下后,在最后一项男子单打比赛中,我个人优势方尽显发挥出来,连续经过5轮比赛,最后与场部直属机关一青年决赛争夺冠亚军。该小伙子是场部领导子女,刚从中学毕业,年轻气盛口气很大,凭关系进了农场场部当干事后,平时是球拍不离手,自称在场部机关打遍天下无敌手,可谓来势汹汹。
 
决赛当天为显示隆重,场部一群他的粉丝,特将乒乓球桌抬上场部大礼堂主席台上,人群围在四周为其拼命鼓劲加油。我平生也是第一次在这样的环境中比赛,顿时信心大增。双方一交手优劣即显示出来,五局三胜我很快拿下二局,最后一局双方胶着拼杀了几个回合,最终我拿下两分以直落三局完胜对方,获得了这次全农场乒乓球赛男子单打第一名。
 
得到冠军称号后,指导员自然非常高兴,大会小会还表扬我,说“今年国庆节不简单,我们连队不仅亩产量上去了,还出了一名冠军”,说的我真有点不好意思。一年后农场再次组织乒乓球比赛,我不负众望又获得了男子单打第一名。从此知道我会打球的人多起来,特别是上场部办事,有人叫不出我名字,但见我会直呼“冠军来了”。当时自己感觉特别好,长年累月从事繁重体力劳动带来的郁闷也忘却了。直至今日,那年国庆节荣获冠军记忆犹新,每当国庆之际,我会想起我的冠军经历。农场知青聚会时,很多人记不起我的名字,但知道我是冠军!
 

作者简介:王建运,大学本科学历,原上海交大附中1973届初中生,1974年至安徽生产建设兵团务农,1979年返回上海,经考试录取至杨浦区政协工作,直至2016年退休。30年来编著近10册书,如《撒落在田埂上的青春脚印》《古刹新生普净寺》《56个学子在高境》《浙南名校崛起在瓯江》《说说政协那些人与事》《旧上海百业寻踪》等,累计字数已有近百万。现为杨浦作协会员。

晓歌编辑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中秋之际读“老照片”
    下一篇:过百龄之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