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发小兵》的故事——新疆建设兵团上海老支青的人生故事

来源:《岁月当歌-学“四史”话成长》 作者:徐国强 时间:2022-07-14 点击:

 

      岁月悄然流逝,不觉步入古稀,逐渐悟出人生。感到人生可贵,勾起我把这些内容整理成文。尽管文笔笨拙,却想讴歌那特殊的年代,特殊的区域,特殊的群体,特殊的故事。活出人生尊严!牢记“热爱祖国,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开拓进取”兵团精神。
 
      我叫徐国强,出生于1946年8月,17岁初中未毕业,正遇到三年自然灾害,家里兄弟姐妹多,为了生计辍学,学了理发。
 
      1964年9月,我响应国家号召,报名支援新疆建设,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胜利十六场值班连。上班时间劳动锻炼,军事训练,业余时间义务理发。
 
      兵团的工作和生活是艰苦紧张的,但是我的理发特长还是发挥了作用。
 
  一、义务理发
 
      刚到连队农场实行大礼拜,十天半个月休息一天,根本没有空余时间。难得休息一天,更加忙碌我尽最大努力,在地屋子理发看不见,就放在门外,没有凳子坐,就拾二块大土块,旧筐子,都可坐着理发。休息天没有理上发的,就在田间地头,我带上理发工具利用小休息一点时间,没有板凳用倒插坎土曼作为支撑,理一个完成一个。(坎土曼是新疆劳动工具)再利用午饭时间,自己晚一点吃,理一个算一个,主动担任起连队义务理发任务。连队大人,小孩都能理,而且不收銭又不图表扬、奖励。
 
      小鬼!给我理发!是我进新疆后常听的一句话。小鬼是部队小战士的昵称。值班连政治指导员:石福庆,连长,张保富,教官:候维孝,久经沙场官兵,塔里木垦区第一代,他们都是我服务的对象。
 
      二、 供给制理发
 
      1965年2月底,16场组建营级单位,石福庆任一营教导员,蔡有基任营长,我调一营部理发。营部设2个理发员,另一个上海支青比我还小,主要解决上海支青三年供给制理发问题。步行5个连队,只有简单理发工具理发包自己想办法。我们走遍连队田边,地角,放水的渠道边,连队后勤,上夜班的就在连队屋檐下,树底下,以后发了一张板凳。(1963年至1966年间进疆农一师上海支青全部实行供给制,(第一年每月3元,第二年每月5元,第三年每月8元)。
 
      1963年至1966年间上海青年源源不断进疆,胜利十六场也随之扩建新连队。1965年下半年后,十六场为解决上海支青理发问题,组建理发流动小组。由部队退役理发员邸平举任组长连我5人。组长是老八路,他肺气肿,哮喘等疾病,不发病时还能坚持理发,他刀法动作,可称得上老革命理发员,发起病来路也走不动。那时全是灰土路,要不就是拖拉机便道。步行15个连队,理到哪里就吃住在哪里理完发写个名字,晚上睡觉地方自己找,两人挤个单人铺是常事,大统铺大家挤着睡,一次没有地方睡,说喂马的上海支青要理发,给他理完发晚上他夜班,正好我睡。夜里睡梦中听到牛马吃草声。第二天统一行动步行下一个连队,为上海支青3年供给制期间理发。
 
      三年后,我被合并胜利十六场理发室,为农场职工、上海知青职工和周边牧场少数民族同志理发。大家叫我“小剃头 ”。
 
      三、团场理发
 
      团场生活单调枯燥,管理上处在摸着石头过河阶段。
 
  一次,修造厂有上海支青过生日,请两个支青朋友 一起喝酒,喝多了睡觉,再送医院来不及抢救,酒精中毒死亡。单位领导通知我,“赶快派人去医院太平间理发”。当时我担任理发室组长,大家又都是上海支边青年,我为这位可怜的战友理好最后一次头发。为故去的战友理发时有发生。有一次,团组织科通知我去医院,给塔南水管所测水员理完最后一次头发。那时去医院理发,只有通知而没有明确规定收费多少?谁付费?那年代干什么事都凭思想觉悟,没有金钱利益概念,做好人好事,不图回报,我毫无怨言。
 
      理发员在农场基本建设大会战工地上是“军垦战士”在军事训练场上是个“兵”,在农场突击劳动工地上是“突击队员 ”
 
      文革结束后,团场正处在全面恢复期,农业生产更加紧张,农忙季节,整个团直单位关停,拾棉花季节学校也停课,男女老少齐上阵,劳动拾棉花。理发室不例外,一停就是一周。那时胜利十六场改为十三团 。十三团党委提出“活着干死了算,革命加拼命 ,要粮不要命的口号”。
 
      然而到年终结算,理发室亏损,劳动时间不算成绩,领导说“肉烂在锅里,要吃饭就得支援农业”。我认为理发是不可缺少的社会服务业,也可以说一个企业福利业。定位还要定合理价格,是否还有提升,增加服务项目空间,应该有直接管理领导思考的问题。可是这时国家正处于调整阶段 ,内地正是改革开放初期 ,上海理发业正处在恢复烫发 ,美容培训业务时期,而塔南团场总要比内地慢一拍。于是我萌生了改革开放跟上时代步伐的想法。
 
      四、自费培训
 
      当时我想提出赴上海培训,可比上天还要难,更有可能使领导同行之间产生意见不同的矛盾。一天来了两个浙江人,给塔南医院女医务人员烫头发,价位50元 (那时团场50元很值钱,相当于一个人一个月工资收入)。当时爱美的上海女支青,从上海寄来,或托人带来简单烫发用品,相互卷烫头发,算是当时女性一种时尚美。
 
      内地的发展,社会需求,支青爱美,都迫在眉睫,而单位领导还没有政策,比较守旧。我与领导商量增加女子烫发业务,领导说“团场以农业为主劳动,又紧张, 新疆风沙又大,头发烫了给谁看?下班回到家里家务事也做不完,谁还会来烫头发?我看办了也不会有生意的。”
 
      我只有静下心来等待。机关部分上海知青建议我利用探视时间,在不违背团场职工劳动纪律规定下,到上海学习。我在十三团开出培训介绍信,还找到一位上海支青的父亲,在上海卢湾区服务公司任科长做介绍人。单位领导被动地在探亲申请表上签上“同意”两字。我说通自己爱人,带上两人刚发的上年度800元保留工资(是家里仅有的钱),启程赴上海培训。
 
      二个月时间很快结束了,培训归来,在机关学校上海支青支持下,帮我写画广告办起塔里木第一家“沪光理发烫发店”。当时团宣教科科长何百成至农一师胜利报的报道。是一份38年前的报道,保留至今。
 
      文革结束后,自治区恢复职工技能考核,必须10年以上理发专业工龄,从技工级起步。我用8年时间,分三次考理论、实践操作,考上新疆自治区二级理发技师。
 
      五、电站工地理发
 
      阿克苏为南疆重镇,严重缺电,市区居民常断电,团场柴油机发电数小时供晚上照明用电,团场还有没有通电的连队。上级决定在阿克苏西大桥建造一座水力发电站,1983年1月破土动工,计划三年工程。发电站由农一师总承建,工一师三团负责发动机组部分,团场负责引水渠,水库工程,农一师副师长傅炳生任总指挥,兵团规定在工程期间属农一师统一领导。电站工地离城区7公里没有班车,我有幸被选派担任数千人的工地理发任务。
 
      理发室设在指挥部旁小院小屋内3平方米左右,除理发椅其它放在门外,还用块厚木板下面垫砖头,供两人等候理发坐,院门上“工地理发”四个字。要来指挥部办公室必定看到。再自制几张发型照片,我还利用时间骑上自行车把理发送到工地单位。
 
      一天上午,一位60岁左右小车司机来理发告诉我,兵团陈实司令员要来理发,现在在开会。我心里一时有点紧张,午后片刻在师总指挥傅炳生陪同下,司令员来到简陋的理发室。司令员山东口音很随和地告诉我“理个战争年代剃光式。”一遍热水洗头,用上海扬州邦刀法一口气理完,接着修面、剃胡、修正眉毛、鼻毛、耳毛,再用温水洗一遍再递上一块热毛巾让司令员再擦把脸,完毕。司令员下椅出门对司机说“多付点钱。”老一辈看理发,看门道、手法、刀法、程序、舒适度。以后师总指挥傅炳生来理发时告诉我,司令员很满意。1986年10月工程圆满竣工,我又回到原地十三团继续为兵团战友理发。我的理发手艺得到领导的肯定,非常高兴。
 
      六、业务提升
 
      三年后的一天下午十三团政委吴行森来理发,告知我借调农一师机关理发。原来是当时水电站总指挥傅炳生推荐的我。业务提升对我来说是一次考验,服务层面的提升,使我站得高望得远。一心想首先把老一辈同志服务好,同时把上海理发手艺汇报给阿克苏农一师。还在阿克苏报做次发型宣传,宣传效应传遍整个阿克苏,从此“小剃头”称呼被改为“徐师傅”。
 
      记得1991年一天,师机关党办室茅国生主任通知我,说师宣传处付处长离世,准备一下去师医院,给付处长理个发。我立即前往师医院,为离世的机关同志理完最后一次发。
 
      二年之后,得知阿克苏有文件规定,团场非城镇户口进城要指标。而户口指标,粮油关系全有阿克苏地区管控。干部调动和有文凭的不占指标,城区居民吃商品粮,团场职工吃平价粮(自产自销),职工进城每人预交10年粮油差价(个人交)。听了这个规定一时感到低人一等;但是,这个规定后来并没有影响自己的工作责任心和上进心。我还是一如既往地为大家服务。
 
      七、 理发新起点

 

      1994年根据政策报入上海户口,1995年3月办完内退手续回到上海,月养老金158元多。爱人已患糖尿病,退休后得再做点钟点工,补贴日常开支。为家庭生活,我1996年3月经组织介绍,到上海卢湾区老干部活动中心为老干部理发。据说该中心一年内换了两个剃头师傅,老同志还有意见,于是通过组织内部介绍想找个合适的理发师傅。卢湾区老干部局副局长,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对我进行面试。提问一、你对离休干部的认识?二、你是否具有理发专业证书?三、试用期二个月,广泛征求老同志意见后再签合同。对以上提问我分别作出回答。并提出现场给领导同志理发。
 
      我觉得老同志是党和国家宝贵财富,老干部工作是党的重要工作,服务老同志有一定政治性、思想性、服务性。我带着深厚的情感,以当年为新疆老一辈服务的热情,融入新环境,全身心投入到为老干部理发工作中。3--4年之后卢湾区老干部局先后收到老同志三封信,称赞我的工作和服务。老同志进入高龄、高发病期,我分别走遍上海瑞金医院,曙光医院,卢湾区所有医院,做到服务到家庭,服务到病床。一位老同志女儿传来一句话,他爸最后一次理发也要让徐师傅理,对我来说是种责任和担当。
 
      2006年,我连续几年里为卢湾区老干部工作,多次被评为“上海老干部工作第一”后来搬进新建老干部活动中心,评为“全国第一”。来自全国从事老干部工作领导和工作人员专程前来参观。新疆建设兵团老干部局也有人来参观。  
 
      在老干部局领导和老同志启发下,要我写服务老同志的体会。没有想到我的一篇《理发中的乐趣》,2008年分别刊登在上海市和卢湾区二个级别的老干部工作上。我在卢湾区老干部活动中心,一干就是十三年,多起到一颗小小螺丝钉的作用。为新疆建设兵团回沪支青争了光。
 
      八、社区理发志愿者
 
      “理发是我的专业,志愿服务老人是我所爱”,这段格言刊登在2017年10月“静安魅力人物先进典型”一书中。
 
      2009年10月,我第二次退休回到社区居住地,江宁路街道宝安坊属二级以下旧里,居住着很多老年居民。那时上海中心城区静安区正处于全面改造升级阶段区内小型理发店,弄堂门口理发摊转型发展。社区老年居民理发随之发生变化,街道成立社区生活服务中心,2009年3月我走进居委,主动申请免费为社区离退休干部,长期因病、困难户、残疾人理发,还可免费上门服务。这个建议得到江宁路街道,宝安坊居委大力支持。居委腾出3平方米左右空间来,开设居委会学雷锋为老人服务点。每月逢13日是为老服务日,早晨六点有人来排队,理发队伍排到走廊里,半天理了30个。
 
      我还主动积极参加街道生活服务中心,每月20日为民服务,再把理发对接到区“乐宁”福利院,又随街道慰问把理发送到南汇养老院。还加入静安区退管委双月为老服务和上海市总工会一年一度重阳节大型为老服务活动。最热门的是理发。我还参加了2010年世博会社区志愿者,世博年期间除理发外还参加社区平安、交通协营、弄堂卫生等,配合街道居委志愿服务。
 
      那时静安区是上海中心城区占地面积最小、基础设施最全、各项工作做的最好的地区,是上海创新地标、新标杆的一个区,老上海人口中的“上只角”,又是人口密集、商业繁华,寸金寸土的一个区。十八大以后,静安区荣获中央文明办全国文明城区。
 
      2015年,我获评静安区第二届全国文明城区后第二届静安区最美志愿者。初选55位候选人,选22位,再从这22位中通过网络投票,自我展示演讲,专家评审上海市精神文明办审批最终10位最美志愿者脱颖而出,我名列榜首。(请看2015年11月25日静安报)
 
      我支青朋友原《兵团日报》社总编丁言鸣对我专门采访,写了专题报道《从小剃头到最美志愿者》发表在新浪博客。
 
      上海浦东开发建设进入快车道,各项工作飞速发展,成立浦东新区。是上海最大一个区,浦东新区总工会工作随之不断提升,为展示浦东新区宽广胸怀,以智慧城市治理与人民共谋幸福。浦东新区总工会筹建一支优秀志愿者队伍,在《劳动报》《志愿者网站》向社会公开招募志愿者。广告词十分激励人心“有爱心、有一技之长的这里就是你的舞台,还等什么。”众多报名人选中,录用率仅10%,理发行业仅我一个人。当时浦东新区36个街道成立10支志愿者服务分会场。我赢得了浦东新区市民,群众一致口碑“头发理得比店里理得还要好看”“一定是共产党”“一定是理发行业模范”、“一定是市中心上只角招募来的优秀志愿者。”
 
      一次来了个乞讨人员跪在地上要理发,我按照弱势群体优先原则给他理发;他理完之后还跪在地上再三感谢,我扶着他起来告诉他“不要感谢我,应该感谢浦东新区为民搭建服务平台,我是名志愿者”。
 
      浦东新区总工会志愿者协会连续3年授予我“十佳优秀志愿者” 称号,2014年浦东新区精神文明办授予我“浦东新区优秀志愿者” ,2014年-2015年我还被上海市精神文明办评为“上海市优秀志愿者”。
 
      2018年3月兵团第一师档案局局长牛海军一行5人,专程来到上海访谈上海支边青年,采集当年屯垦戍边,艰苦创业的人和事。我接受了访谈。他们亲切的叫我叔叔,访谈气氛十分温馨。随后他们还到我居住地江宁路街道20日活动现场拍摄我为民服务的视频。还走访了静安区“乐宁”福利院院长。
 
      他们在上海工作两个多月期间,我两次去兵团第一师驻沪办事处,为他们理发吹风,让来自第二故乡的亲人留下美好的回忆并合影。
 
      2018年8月志愿者体检,我被查出身患癌症,只能告别各志愿者团队,住院手术,居家养病。我的爱人也因病住进了养老院。2020年因疫情一切活动受阻,疫情稍有好转,经“乐宁” 福利院钱院长同意,我以“编外志愿者”身份免费为特需老人理发服务一年。
 
  兵团人书写平凡故事,我平凡,一手平凡的手艺,一个与共和国同成长的孩子,在党的领导下一直把359旅老一辈的言教记在脑海里,成为一个坚韧不拔的军垦战士。改革开放使我认清方向再创业,克服困难去努力服务更多、更需要服务的人群。回首自己的人生经历,在老知青学四史的日子里,我感到自豪。在新疆理发31年,上海24年。我55年做好了一件事——理发。我爱党,爱国、爱岗敬业用一颗感恩的心,感谢上海为志愿者提供服务平台。我承诺: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平等友爱、真诚奉献。活出人生精彩!
 
      作者简介:徐国强,男,上海赴新疆知青。生于1946年8月,1964年9月,新疆农一师胜利十六场。1995年3月办内退手续回到上海。开始担任志愿者理发师二十多年。
 

责任编辑:日升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