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的创作初衷,就是希望守护人性中最柔软和善良的部分

来源:读者报 作者:全媒体记者 何建 时间:2022-02-18 点击:

 
当旁白里陈道明熟悉的声音传来,当镜头里绿皮火车穿过皑皑白雪……央视一套黄金档《人世间》的故事缓缓展开了。该剧以北方城市中一个平民社区“光字片”为背景,讲述包括周家三兄妹在内的十几位平民子弟在近五十年时间内所经历的跌宕起伏,全面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平民百姓面对生活困境,始终坚韧拼搏、积极奋斗、永葆乐观精神的美好品质,堪称一部“百姓生活史诗”。
《人世间》改编自著名作家梁晓声“茅盾文学奖”获奖同名小说。在梁晓声看来,所谓“人世间”的概念,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民间”范畴,不局限于特定的社会阶层,而是对一个时代社会的全景描绘。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最宝贵的就是人和人之间的温度,小说的创作初衷,就是希望守护人性中最柔软和善良的部分。
 “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提起文化,相信大家都会想起著名作家梁晓声概括的这四句话。
作为一个40多年笔耕不辍的作家,梁晓声曾经一系列以知青生活为题材的小说以及根据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今夜有暴风雪》《雪城》《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等,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但他的文学成就远不止这“知青文学”。随着时间的推移,梁晓声出版了一系列批判中国社会现实矛盾、关注社会底层百姓命运的书籍,如《中国生存启示录》《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梁晓声说》《郁闷的中国人》等,文学界评价他“逐渐完成了由强烈的理想主义者向现实批判者的角色转变”。
对此,梁晓声也表示:“我的小说创作,从内容上基本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属于知青文学。我认为,知青经历让这一代人无论作为整体还是个体,都具有特殊时代见证人的切身感受。当年,我作为有知青经历的青年作家,必然会将反思作为文学使命之一。后来,不再年轻的我继续创作了《年轮》《知青》《返城年代》等,既是自己始终放不下的反思使命的延续,也是书写人性正能量的不泯激情的延续。我觉得,人性的美好如善良、正直、诚信等,值得作家发乎真情地大书特书。我的另一部分小说创作大抵属于‘当下’题材,即时代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以及21世纪,我的关注视角和创作动念都会伴随时代的进程有所调整。小说家应该成为时代的文学性的书记员,这是我的文学理念之一。”
长篇小说《人世间》秉持了梁晓声一贯关注他者命运的主题。从酝酿到完成这部115万字的小说,前后经历了8年的时间,梁晓声一个字一个字在400字的稿纸上“爬格子”写了3600多页。写完这部长篇小说,梁晓声步入70岁。这本书以北方省会城市一位周姓平民子弟的生活轨迹为线索,从20世纪70年代写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描写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中国作协副主席、文学评论家李敬泽评价,这是一部重要作品,不仅因为是梁晓声写的,不仅因为篇幅长,而是小说有力地刻画了时代变迁,尤其是时代变迁中的人物,他们一再向我们发问:人可以是什么样?人应该是什么样?那些人,那些精神形象,是立得住的。
为什么想要写《人世间》?对此,梁晓声的回答是“用文学来回报社会”。“当代许多作家都出身农村,写农村生活信手拈来,好作品数不胜数,比如《平凡的世界》,而全面描写城市底层青年生活的长篇小说相对较少。我从小生活在城市,更了解城市底层百姓生活。我有一个心愿:写一部全面深入反映城市平民子弟生活的长篇小说。”
知青,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群体,曾经牵系成千上万个家庭,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知青已经逐渐淡化成为一个越来越遥远的陌生名词。不过,以知青为题的文学作品却留下了岁月痕迹。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年,还有一些青年人留在了城市里,留在了父母身边,而关于他们的文学描述并不多见,梁晓声的《人世间》则着力表现在过去文学作品中不大受关注的这个群体。梁晓声说:“这群人大多进了城市里的小工厂,虽然工作平淡无奇,但他们身上的善良、彼此之间的友谊以及那种不向命运低头的坚韧是可贵的。”
少年时代的梁晓声喜欢读书,喜欢有年代感的作品,比如《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复活》等。但是,创作一部有较强年代感的作品十分困难,梁晓声一直感到准备不足。他思考着。这一思考就是3年,直到2013年初,才开始动笔。梁晓声说:“到了六十七八岁,我觉得可以动笔,也必须动笔了。我不会用电脑,只能手写,写第一页时不知道书名,但知道必须写到3000多页才能打住。这时有朋友提醒我,不要写那么长,最好写二三十万字,好定价、好销售,写那么长谁买谁出谁看?我说,这不是自己考虑的,我只想完成自己想做的事。创作《人世间》,就是想将近50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直观地告诉人们。只有从那个年代梳理过来,才能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小说中描写的周氏兄妹、周父,都有梁晓声兄妹自己和父亲的影子,“我父亲是支援大三线的建筑工人,我从小生活在小说中提及的光字片街道。”
115万字,《人世间》上、中、下三卷本,梁晓声都是手写的。梁晓声说,《人世间》是自己文学生涯所有长篇作品中写得最累的一部。“我是个老派的人,到今天还是一格一格地用稿纸手写。最后只能用铅笔在A4纸上写,写得手已经不听使唤了。”《人世间》写到第二卷,梁晓声的老胃病严重了起来。他一直没做细致检查,怕真查出什么,作品就不好说了。“那时他有紧迫感,只想一心扑在这部小说上”,《人世间》责编之一的李师东说。
对梁晓声来说,给这部长篇小说命名似乎是比写完它还困难的一件事。最初它有个朴素的名字:《共乐区的儿女们》,写的就是这块土地的事,就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后来与出版社编辑一合计,大家都觉得名字有些直白和局促。很久后确定书名的那天,在李师东的工作日志上记载的是2017年10月24日。在李师东看来,这“人世间”三个字能把这部大书装在里头,时代风云,社会变迁,人心流转,都担得起,罩得住。
在《人世间》里,读者可以看到中国社会近50年来发生的上山下乡、三线建设、推荐上大学、恢复高考、知青返城、对外开放、搞活经济、国企改革、个体经营、棚户区改造、反腐倡廉等重大社会动向和重要社会现象。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上,这些都对小说中的各类人物发生过深刻的人生影响。于是,在作者构建的人世间的生活场景里,读者读到了个人的成长、草根青年的奋斗,读到了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读到了读书影响人生、知识改变命运的提示,读到了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以及作者对人间世事的忧思和感怀。评论家刘颋说:“《人世间》曲折坎坷的不是故事,而是精神、心理上的一次次碰撞和阵痛,以及这些人物在一次次碰撞和阵痛后寻找出路时的迷惘、执着、努力。这才是好小说应该干的事,也是好小说家应该干的事。这部小说无论从写法还是观念,都是非常朴素和传统的。好的小说需要沉淀,经历了那么多对写作技法的探索,我们或许应该反思,究竟该提供给读者什么样的思考?”
2019年8月16日,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揭晓,由《人世间》,与徐怀中《牵风记》、徐则臣《北上》、陈彦《主角》、李洱《应物兄》一道荣获本届茅盾文学奖。颁奖词这样写道:“在《人世间》中,梁晓声讲述了一代人在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奋斗、成长和相濡以沫的温情,塑造了有情有义、坚韧担当、善良正直的中国人形象群体,具有时代的、生活的和心灵的史诗品质。他坚持和光大现实主义传统,重申理想主义价值,气象正大而情感深沉,显示了审美与历史的统一、艺术性与人民性的统一。”而梁晓声则说:“可以说这部获奖作品,是我的一个情结,是对向现实主义致敬的一种写作,也是向民间生活的一种致敬,更是圆我自己的一个心愿。”“我个人认为,《人世间》值得对从前的中国及民间缺乏了解的年轻人读一读。我希望能向他们提供一点鲜活的、有质感的认知内容,对他们将来的人生有所帮助。《人世间》如能起到一点儿这样的作用,作为作者,我自然也是高兴的。”

(责编晓歌)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 冰墩墩
    下一篇: 雨水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