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河村之“谜”

来源:原创 作者:亚龙 时间:2020-05-25 点击:

这是一个不大的村落,小得连在地图上都难寻觅。在山坡西侧的一隅,双河的岸边,拐角处座落着一排排灰暗低矮的农舍,凌乱不堪,只有缭绕在屯子上空的炊烟和偶尔响起的一两声犬吠,才使它有了点生气。
上海知青程来学和近五十名风华正茂的姑娘小伙儿,一九七0年春刚跨出校门,就告别了美丽的黄浦江,来到北国边疆,踏进了这个叫“宁家”的屯子。
这个亘古荒原里只有百十号人的的贫苦小山村,一眨眼的功夫涌进来几十位知青,把全村的百姓惊呆了。村民们欢天喜地地把知青们一个个地拽到自己的家里安顿。小村落被搅得人欢马叫,好似迎来了“艳阳天”。
然而,有一天,这个一直平静、偏僻、世俗的村落从此再也没能平静得下来。一九七三年六月七日,村里突然发生了一起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知青程来学,在东南山崖边一棵碗口粗的歪脖子椴树上吊死了。
消息像炸开的响雷,即刻传遍了全村。人们的思虑像平静的双河水中突然被重物一击似的,泛起无数的涟淇,无法沉默和自拔了。
程来学的突然自尽为那般?令人费解。深感蹊跷。小村落黎明百姓的脆弱神经被触动了,流言蜚语般的杂音搅得山村无法安静。
直至今日,整整四十一年,都没能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和符合逻辑的推论。对小山村的人们来说,谜团一天不解,“离奇自尽”的话题就不会终止。
时间的日历又已悄然翻到了公元二0一二年的八月,“离奇自尽”的故事无意之中又被提起。为积极响应、配合上海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征集在北大荒亡故知青资料搜集,触及了“知青话题”的深层次问题,又将这起“离奇自尽”疑案推到了前台。
马顺安先生,原先在“宁家”生活了将近六年。曾和程来学同睡一铺炕,同食一锅粥,亲如兄弟。对于程来学的突然自尽,县里和公社是相当重视,怕引起“政治事件”不敢丝毫怠慢。县里、公社、大队都调查过,都因离奇古怪,不可思议而终止。
据老马回忆:一九七0年的三十七人是第一批知青,八月1十五日是第二批六人、以后陆陆续续地来了五人,这第三批中有被怀疑“投苏通修”嫌疑,不适合在边境工作而被遣送来的。
“宁家”破天荒地接纳了近五十名上海知青,给这个闭塞的小山村带来了暂时的欢乐,但也增添了相应的负担。刚到的第一年,程来学的收入尚有结余;第二年,收支持平;可挨到了第三年,渴望能好一些,没想到年终分配非但没有收入,还欠了钱,为了讨生活只好让家里寄钱维持生计。
就因一年不如一年的收入分配,才导致他不得不另寻出路?老马也搞不明白。他说:“程来学是一个不错的人,一直中规中矩的,刚刚入团不久。平时也很活跃,文艺细胞特浓。喜欢唱歌,对沪剧情有独钟,唱得字正腔圆,乐器玩得顺手,尤其是一把二胡拉得音韵流畅,余音袅袅。”
一个热情奔放,激情四射的好男儿,自然会受到村里老人小孩的追捧,但从没有听说有和当地姑娘花前月下的风流韵事。
山村的艰苦环境,枯草般的生活,反因程来学的歌声、琴声带来了勃发生机和丝丝的暖意。” 
老马继续回忆着。程来学的死,事前没有征兆,白天一起下地干活,说笑谈唱,一切都再正常不过了。直到那晚不见他回来吃饭,宿舍的知青才觉得有点反常。那一整夜,大家提心吊胆地没有睡着觉。
第二天清晨,全村男女老少、兵分四路,足足三天三夜,搜遍了附近的山山水水,也不见他的踪影。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有人提出东南山崖还没搜过,大家遂奔向那里。果然在歪脖子椴树下发现了吊死的他。当时他还穿了一身带着补丁的破衣裤。等人们七手八脚地把他从树上解下来时,僵硬的尸体已经开始腐烂了,不时散发着阵阵的酸臭气味,树旁还放着一只柳条筐,里面有他几天前采摘的蕨菜和蘑菇。
噩耗传到上海,程家悲痛至极。哥哥和姐姐赶到,嚎啕大哭,知青们也掩面流泪,悲痛不已。
排除了他杀的可能。按当时的情况推断,程来学的死,不外乎“为情感所困”、“为生活所愁”、“为家境所忧”这几种,究竟为的是哪般,终无人知晓,总之一定有他的困惑、苦衷、隐痛等无法摆脱的伤感。
出于从对知青关怀、对死者尊重的角度,公社帮助买了一副质地较好的红松棺木,开了追悼会,将他安葬在东南山崖的坟茔中。公社、大队也安抚了程家哥姐,把他们送上了归程。
村民及知青逢年过节总不忘捎带些祭品来看望他。说来也怪,多少年后,人们惊奇地发现,程来学坟茔的周边,树木凋零,草稀荒芜,坟冢陷塌。然而,唯独那棵歪脖子椴树却越发地枝繁叶茂,巍然挺立。
一个亡故知青的死亡之谜,竟牵动了无数人的敏感神经;一个近乎神话的故事,引起了人们对生命的重新论证。
于是,有人摆出了“宿命论”的观点,谈论起生与死话题,这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小山村的乡民们有权利在茶余饭后的谈资中发挥想象的空间,神秘的灵空遐想多少也能给寂寞的山庄增添人间与阴间巧妙嫁接的创意元素。
让人不安的是,他的魂还飘荡在山林和原野之中。有时觉得欣慰的是,还有山崖上的那棵老椴树和林中柳条枝、山珍野味和各种野花与他相伴。
“告慰程来学,祝你一路走好。也许天堂的路是平坦的、美好的。”这是马顺安先生的发自内心的箴言。
 
作者:原黑龙江逊克县新鄂公社下乡上海知青 
写于2012年12月15日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 林场岁月祭
    下一篇:刘璧瑛诗词集序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