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底片

来源:放飞梦想 作者:花泽飞 时间:2020-05-11 点击:
——一个上海知青在云南的追梦故事

摄影/日升
 
      1970 年 9 月 1 日,是我当知青一百天的日子,我在日记中写道:
 
      自己开垦的,即便是一寸,
      也是最宽广的土地;
      自己播种的,即便是一粒,
      也是最诱人的果实。
      我把我的一切,
      藏进生活的底片,
      放在历史的长河里,
      让岁月的流水冲洗 ,
      我坚信,最终将
      冲洗出——
      我——自——己
 
      一、知青生活——奠定了我的人生基石
 
      我是 69 届初中生,毛主席发出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时我还没有毕业。当时知青中已经涌现出一批杰出的代表人物,金训华就是其中的一位,他说过的一句话,对我影响很大: “活着就要拼命干,一生献给毛主席。”当时他成为全国知青学习的榜样。
 
       当时 69 届学生全部“一片红”。在金训华事迹的感召下,我也要到黑龙江去当知青,遗憾的是,我的家庭出身是资本家,所以没有被批准。父母看我委屈,  便鼓励我去江西,因为那是革命老区,是接受再教育的好地方。我又报了名,争取到江西建设兵团去。谁知也不让去,说是江西吃大米,离上海又近,许多“根红苗正”的人都照顾不过来,“黑六类”子女就不要抱幻想了。
 
      连连受挫,我非常伤心,出身不好,这不是我可以选择的,但我的心是热的,血是红的,为什么都不被接受?我想不通。此时云南生产建设兵团来招知青了,虽说是偏远蛮荒之地,要是它能接纳我,我就可以脱胎换骨,重新开始了。于是,我坚定地报了名。
 
      我母亲听到我的决定后被吓哭了,一个年仅 16 岁的孩子,突然自作主张要跑到那么远的地方去,简直是要了她的命。所以她极力反对,把户口本藏了起来。但是我已经铁了心,一定要去云南。我在家里翻找,终于在三门柜的顶上找到了户口本,自己去迁出了户口。母亲下班回来知道后,伤心得差点昏过去,只知道紧紧地抱着我痛哭,我茫然地看着母亲,体味着生离死别的感觉。
 
      遥远的边疆还是远远超出了我当时的想象。在火车上坐了三天三夜的硬板凳,又坐了五天带拖斗的卡车才到达了西双版纳的勐腊县。我以为,这里就是目的地了,其实,我们的连队还在几十公里之外。我们又坐上了拖拉机,沿着颠簸的土路经过勐捧,继续前行,直到中老边境的勐满乡。老乡却说,这还没到地方,我们的目的地在边境线的深山老林里!
 
      好不容易到了勐满农场的连队,我真是百感交集!我们住的茅草房就像粗糙的鸟窝一样搭建在荒山野林里。太阳光透过缝隙照进来,有“一线天”的感觉;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小河流。我们的床是四根带杈的树枝插在土里的,上面铺上毛竹。吃的是包谷饭、盐巴汤,一个月吃不上一次肉。我们每天上山垦荒,然后挖成梯田,种上橡胶树。由于长期超负荷的劳动,营养又不够,我时常感到饥饿难忍,体力不支,曾两次在山上晕倒。
 
      那些日子,晨起望星,夜来问月,我总是坐在简陋的床前记日记。前途茫茫,今后的路将如何走?三个月后的一天,我突然吃惊地发现,我床铺下的一只床脚竟然长出了鲜活的树叶!这使我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我觉得生命真的太伟大了,让我看到了希望。我想,既然云南没有嫌弃我,那我就应该像这根细细的树杈一样,扎在红土地里起死回生!我更加坚定了扎根云南的信念,要为云南奉献自己的全部,争取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决心已定,便从头开始。每天早晨,我第一个起床,清扫卫生,为大家打好生活用水,做好出工前的准备。晚上,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很快熟睡过去,我同样精疲力竭,但是还是点燃油灯读书学习,硬是把高中课程全部自学完成。在连队里我的劳动也是最出色的,每年都被评为先进生产者,1974 年还出席了西双版纳自治州的先代会。
 
      那时,劳动的环境条件是很险恶的,我曾经三次差点丢了性命。第一次是上山砍坝(坎山林),不小心一脚踩空滚下了陡坡,幸好被树藤挡住。另一次是坐拖拉机出工,由于超载,半路上翻了车,有的人被甩出车厢,我被罩在了倒扣的车厢里幸免于难,我旁边的一个女生颈子被车厢边壁压断,当场就死了。第三次是我们放炮炸石头的时候,出现了两枚哑炮,我和一名战友前去排除,走到离一枚哑炮不远的地方时,它突然爆炸了,幸好药量不大,把走在前面的战友炸伤了,我的耳朵震坏了。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生活,干着如此繁重而危险的工作,很多知青都失去了前进的动力,甚至一度陷入迷茫之中。
 
      我没有放弃,始终坚信自己只要刻苦努力,一定会有成功的机会。1974 年,我被推荐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招生老师已经让我做准备了。在急切的等待中,迟迟不见录取通知书到来。后来团部的领导带我到师部去询问,负责人说:“有人揭发,花泽飞的家庭成份偏高,入学资格被取消了。”真是晴天霹雳,打得我晕头转向。“家庭成份不好”这顶帽子压得我几乎绝望,我硬撑着咽下泪水离开了师部。回来后想不通,连日失眠。但细细一想,是身边的群众和组织推荐了自己,说明我的努力还是得到大家认可的,所以我决不能灰心,我要咬紧牙关继续拼搏。后来我才知道,我的名额被团部一个姓姚的知青,我的“好朋友”顶替了。组织上还是对我很负责的,在没上成学之后,团里派人到上海进行外调,搞清楚我父亲是个爱国资本家。
 
      于是一切便迎刃而解了。1975 年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那个年代,入党对—个资本家的儿子来说,简直就像是做梦,算得上是—个奇迹。这让我深深感到,人生最大的财富是遭遇挫折后的机会,只有在磨难中练就坚强意志的人才能获取成功的通行证。
 
      二、大学生活——是获取知识的殿堂和实现理想的跑道
 
      常言道,天道酬勤,君子自强不息。1975 年 9 月,就在我入党不久,终于又迎来了新的机会,我走进了云南大学化学系。
 
      大学一年级时,英语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一位美国大学生在毕业时感叹地说:“If I’m a freshman again!”意思是说:“如果我还是一位大学一年级学生,那该多好呵!”老师以此来启迪我们要珍惜时光努力学习。我百倍千倍地珍惜这难得的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我所学的英语、日语都取得中级以上证书,专业课都取得了全优的成绩。我同样积极地参加课外活动,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还当选了学生会主席。
 
      1978 年 9 月,我毕业后留校任教,兼任青年教师党支部书记。我努力做好教学辅导和政治辅导员工作,被评为优秀辅导员。1981 年 11 月,我被选拔为云南大学团委副书记,后来又转副为正当了书记。主持工作期间,云大团委被评为全省先进团组织,受到了表彰。1982 年 12 月,我作为云南省高校团代表出席了共青团全国十一大,受到了邓小平、胡耀邦、陈云等领导人的接见。回到学校后,我像上足了发条的马达,工作更有了动力,带领同志们更加努力地工作,使云大团的工作更加突飞猛进。我在云大共青团十三届委员会上作工作报告时,曾被掌声打断了二十多次。每当回想起这些往事,我总是对母校、老师和学生们充满了感激,是他们的帮助和支持造就了我。
 
      1983 年 10 月,我调任云南团省委学校部部长和省学联秘书长,后又当选为团省委常委、省青联副主席。1984 年,我创意组织了云南省“大学生振兴边疆考察团”,1986年组织了“云南省大学生扶贫兴滇、学习社会”社会实践建设营,1990 年我策划了“云南省大学生’90 文化艺术系列活动”,这些针对青年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受到了国家教委、团中央和全国学联的表彰。时任省委书记普朝柱看了大学生文化艺术活动后,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批示要求昆明市开展全市性的文化艺术系列活动,由此引来了“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在昆明举办。1990 年 8 月,我以云南省学联秘书长的身份出席了全国学联二十一大,受到江泽民、李鹏等领导人的接见。
 
      1991 年初,深圳锦绣中华发展有限公司与云南团省委协商后,我被借往深圳,负责筹建锦绣中华云南民族饮食文化艺术中心,并出任该中心总经理。我给自己又设定了新的发展目标。云南的民族文化展示在深圳引起轰动,我也得到了旅游经营管理的实践和锻炼。这次机会为我日后从事旅游业打下了基础。
 
      暂时的是现实,永生的是理想。如果良机不来,就亲手创造吧。我的人生座右铭是:做事先做人,心中有他人,万事在于诚,成功始于勤。
 
      三、旅游开发——化腐朽为神奇,造就杰出青年企业家
 
      我的办公室里有一幅书法作品: “不经一番风霜苦,哪得梅花放清香。”这正是对我过去 40 多年风雨人生的概括。“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摸爬滚打皆是人生。”这也是我的人生感悟。
 
      1992 年 8 月,我从深圳返回云南,从团省委转业到了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担任管委会副主任,兼云南民族村第一任总经理、党委书记。这是组织上交给我的一副千斤重担,同时也是幸运之神送给我的一个难得的好机会。
 
      民族村的前身是文革时期填海造田形成的一片荒郊野地,种稻谷光长苗不抽穗,种桑养蚕烂树根,养鸡养鸭养奶牛则患瘟病,每年都要政府补贴上百万元。谁能够想得到,在省市领导开发旅游业的正确决策下,居然化腐朽为神奇,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这片荒地变成了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甚至因此出现了一句流传得很广的顺口溜:“不到民族村,枉来云南游。”
 
      民族村在建设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坎坷和困难。建造每一个村寨之前,我都要带着人直接深入到一线,走村串寨,遍访群众,听取意见和建议,尽量把该民族最深厚的民族风俗原汁原味地体现到民族村中来。比如,在建设佤族村的时候,我带着一个组深入到佤族村寨去了解情况,实地考证最能代表佤族文化的司岗里文化和沧源崖画。这个行程非常艰苦,几天几夜的探讨,我的鞋子都走破了。我们在佤山、基诺山、布朗山、拉祜山整整呆了半个月,充分尊重当地领导和群众的意见,了解他们的民风民俗,跟他们同吃同住同行,吃他们的鸡肉烂饭,喝他们的米酒。当地群众见我们跟他们一条心,是为了展示他们的民族文化,所以非常高兴,把最能代表他们民俗文化的东西比较完整地搬到民族村来。他们把村里最珍贵的牛头骨赠送给我们,还组织了盛大的原生态歌舞晚会,载歌载舞同享欢乐,当场把最能干、最漂亮的演员推荐给我们,带回民族村长期驻村表演。
 
      每一次从少族民族地区回到昆明的时候,我不仅皮肤变黑了,而且心也和少数民族兄弟贴得更近了,我从内心感觉到,我再也不是过去的那个上海人了,而已经成了一个开朗而率直的云南少数民族汉子了。就这样,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云南民族村建成了弘扬云南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窗口,云南民族团结的大家庭,云南民族地区培养旅游骨干的基地,云南各民族青年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大学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我也因此被评为“昆明市首届优秀青年企业家”和“云南省杰出青年企业家”。
 
      成绩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我不能自满,要向新的高点冲刺。1996 年,我考入云南大学旅游学院在职攻读旅游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
 
      5 月,我被选拔为昆明市旅游局局长、党组书记。到任伊始就面临一件大事:我国将举办全球性盛会——中国昆明’99 世界园艺博览会。为了搞好世博会,我带着市旅游局的干部,借助云大旅游学院师生的力量,花了一年多时间,把昆明旅游业的“家底”摸得一清二楚。这个“家底”包括以昆明市为中心的两小时车程范围内的旅游接待设施,涉及饭店、餐饮、娱乐、交通、医疗、通讯设施、旅游厕所等七个方面,详细的调查资料积累了厚厚几大本。最后,我根据这些调查资料精心策化了一整套严谨有序,详实周到的世博会接待方案。只要打开电脑,昆明地区 537 家饭店 6 万多间各类客房 10 万多张床位,以及食宿条件、交通区位一目了然。这套方案给世博会的接待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持。同时,我们狠下决心,全方位的整顿昆明的旅游市场,成立了中国第一支旅游警察队伍——昆明市旅游监察大队,有效地规范了旅游市场,同时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自强作用。从此以后,昆明的旅游行业有了显著的起色,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在昆明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举全市之力,把昆明市创造成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为突显昆明四季如春的气候优势,我们还颇具创意地在 1997 到 1999 年隆冬季节连续三年举办“春城旅游节”(此节从 2000 年起升格为每年一届的国家级“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
 
      在99 世界园艺博览会圆满闭幕后,我们旅游局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创意制作了全国第一部旅游城市形象广告片——《昆明天天是春天》。此片 2000 年初在 CCTV-1 新闻联播前播出后,反响十分强烈,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不仅有效地避免了因“世博会”的闭幕可能带来的游客急剧下降的局面,而且至今还在发生后续宣传效应。
 
      世博会成功举办后,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全国各地的同仁都十分关心世博园的后续发展问题。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希望把世博园建成世界名园。因此,云南省委、省政府要求把世博局整体改制成为世博集团,建设成为云南旅游业的龙头骨干企业。2000 年 3 月组织上决定,让我担任云南世博集团副总经理,兼昆明世博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2002 年 10 月,出任云南世博集团公司总经理。
 
      俗话说:“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难。”对世博园来说也同样如此,投了这么多钱,呼啦啦地建起了如此庞大的一个园子,如何才能够让它花常开,人常来,持续地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组织上把这个重任交给了我。
 
      几年中,我获得了全国高级职业经理人资质,当选昆明市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云南省旅游行业协会副会长、兼任全省旅游景区分会会长。
 
      2006 年,我又被选送到中央党校第 46 期地厅班学习,任班级党支部书记,我撰写的《大型国际活动之后场馆设施的后续利用与发展》一文被评为优秀论文,被北京奥组委《奥运经济》刊用。
 
      当时世博园的经营情况的确不容乐观,游客人数从盛况时的平均每天 50000 人次,迅速下降至 3000 人次。我在上任前首先进行了暗访,看到许多情况令人吃惊,世博园大门口票贩子猖獗,成了小商贩的自由市场。园子里庭院深深,景色依然,却人气稀稀,夕阳几何?疏于管理的庞大花园已失去了当日的辉煌。一部耗资巨大、凝结智慧、曾是我们云南各族人民为之骄傲的精典作品,就这样谢幕了吗?一个旅游工作者的责任心让我感到肩上担子非常沉重。严峻的现状迫使我快速作出了全面彻底地整治的决策。我上任后就打响了“世博保卫战”的第一枪:邀请公安、工商等部门几家联手,成立了一个世博园综合治理办公室,对猖獗的票贩子坚决打击,并严防死守,直至绝迹。同时“对内抓建设重管理,对外抓营销树形象”,甚至把保安队组织起来学习管弦乐器,把绿化队组织起来学习威风锣鼓,把环卫队组织起来学习舞龙耍狮,让他们都成为“两用人才”,平时坚守本职岗位,需要的时候就是具有专业水准的演员,既充分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又合理利用了人力资源,同时也节省了大笔开销。经过治理,世博园的各项工作走上了正轨。
 
      这时,我又开始筹备世博股份的上市工作了。我策划了“’99 世博会、永久世博园”的理念。提出“静态与动态相结合,观赏与参与相结合,好看与好玩相结合”的发展思路。我们专门成立了由北京大学、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旅游专家组成的课题组来研究“世博园可持续发展与管理创新”的课题。同时,我们组织集团管理层到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国家考察主题公园的建设与发展,并邀请国际上一流的规划设计公司和项目策划公司为我们进行项目策划。
 
      世博集团企业以旅游业为核心,业务涉及会展业、房地产业、园林园艺等多个行业,资产总额达到数十亿元人民币。2006 年 8 月 10 日, “世博股份”A 股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同年 9 月世博集团与省国资委、省国资经营公司共同组建了云南旅游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充分整合各方优良资源,壮大成云南旅游业的超级“航母”,有力地推动云南旅游“二次创业”进程。2008 年 11 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视察昆明世博园后,感概地说:“世博集团在大型国际活动场馆的后续利用和发展上,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把办展会的资源转变为企业化经营。北京奥运会和 2010 年上海世博会应当学习云南世博的经验。”
 
      接手世博园和创建世博集团于我而言是一次创业的过程,我深刻体会到:创新是引燃烈火的第一束火种,创新是带来春雷的第一道闪电。创新改变生活,创新为我的人生增加了一分不平凡的色彩。
 
      2009 年,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决定,我又走上了新的岗位,担任云南省文化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我将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带下,竭尽全力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云南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以上就是我这个平凡的上海知青,在云南的追梦故事。我要说:我是上海人,也是云南人,同时也是沪滇合作的先行者。上海的父母哺育了我,上海的老师启蒙了我,云南的山山水水和乡里乡亲养育了我,各级组织培养了我,身边的同志们帮助和支持了我,给了我奋斗成长的机遇,我的身心已经融入了云南神奇而美丽的土地,我要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奉献给我的第二故乡。
 
      【作者花泽飞,男,1953 年 10 月生于上海,1970 年 5 月赴云南西双版纳勐满农场当知青,云南大学研究生毕业。曾任云大学生会主席,团委书记;共青团云南省委常委、省学联秘书长、省青联副主席。 1992 年起在昆明市和云南省旅游文化事业上作出杰出贡献,2009 年任云南省文化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正厅)。高级经济师、高级商务策划师;云南省优秀企业家、云南大学商旅学院 EMBA 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财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云南省政府参事】
 
 

责任编辑:日升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 母亲的灶膛
    下一篇:母亲的红菜苔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