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丫头”融入了黑土地

来源:海哥美篇 作者:刘宏海 时间:2020-01-10 点击:
   
泣别唐霞英 1972年

 
       她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少女,如今除了她的亲属和一起下乡的知青还依稀记得那张胖胖的漂亮的笑脸之外,已经很少有人还能想起这个小知青了,毕竟她的离去已近半个世纪,当年与她有接触的乡亲也差不多都离世了。
       她叫唐霞英,1953年11月25 日出生,上海市杨浦区靖南中学1969届毕业生。虽说毕业分配实行“一片红”,全都要上山下乡,可也有远近之分,插队和兵团农场之别。小唐听说逊克县就在黑龙江边,与苏修仅一江之隔,认为那是反修前线,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之后,她还帮着老师动员其他同学,一些犹豫不决的同学听她分析后也下了决心。他们班共有8人第一批去了黑龙江,是学校同届中赴黑人数最多的班级。1970年3月20日,唐霞英和同学们来到黑龙江省逊克县车陆公社工农三队(现车陆乡宏丰村)插队落户。
       知青们到了生产队,住土房,睡土炕,喝井水,吃粗粮,一下子适应不了,许多知青都想家了,特别是女知青常常哭鼻子。只有小唐成天嘻嘻哈哈,无忧无虑的,有些人感到奇怪,甚至纳闷。一天,同宿舍的同学问她怎么这样开心,难道不想家吗?她深叹一口气后坦露出心迹:说不想家是假的。但是,离家这么远,想也不解决问题呀,整天愁眉苦脸,等于自添烦恼,倒不如开开心心的过好每一天。小姐妹听听有道理,在她的影响下,也渐渐坦然面对现实了。
       唐霞英思想质朴,为人大方。下乡时,她就认识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应当主动去接触老乡,了解老乡的生活,熟悉农村的情况,懂得乡亲们的喜怒哀乐。因此她主动接触老乡,常去老乡家串门、聊天,融洽了与老乡之间的关系,增强了相互间的信任。
       唐霞英心态调整得好,劳动关也就容易过。她不怕苦,不拍累,队里分配的活从不挑剔,农忙时下大田、农闲时搞副业,冬天积肥刨粪,春天选种施播,夏天铲地除草,秋天收割打场,重活、脏活抢着干,从不请假误工,很快熟悉和掌握了基本的田间作业技能,社员们都说这个上海“小胖丫头”是好样的。
       生活上唐霞英是个很细心的人,会关心人,体贴人。那时上海知青下乡多少都会带一些大米腊肉香肠之类的美食,以备不时之需。但小唐从不自己偷偷地享用,每当有知青身体不适时,她就会拿出自己的“家底”,做好后送到跟前。宿舍里的柴不多了,她会抢着去劈;水缸没水了,她会争着去挑,那怕是感冒生病她也会坚持去做。
       1972年秋,逊克县遭受了几十年不遇的连续暴雨,山间水流狂泻,江面水位猛涨,泛滥的江水汇成了肆逆的洪灾,淹没了公路和庄稼,吞没了桥梁和房舍,沿江许多村屯受淹、农作物遭灾。知青和老乡们一起投入到抗洪抢险的斗争中。9月8日这天,雨过天晴。队里为了尽可能减少农作物的损失,派出一队人马去村子以东的地营子抢收庄稼,唐霞英也在这队人中。途经东山头,前面大片田地全部被淹,队里安排小船在此摆渡接送。当唐霞英等知青和一些社员乘坐小船渡至水中时,渡船突然发生意外侧翻,船上人员系数落水,唐霞英不幸溺水身亡。
       唐霞英遇难时,还不足十九岁,人生十分短暂,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举动,而且在生产队仅仅生活了两年半,但她平凡的人生中,无不折射出她的纯洁和质朴。知青们不舍得失去这位好姐妹,乡亲们也不舍得这位胖嘟嘟的“小丫头”就此离去,纷纷摇头哀叹,大呼:“可惜了、可惜了。”当时,全队上下悲痛欲绝,一位老乡主动献出留给家父的寿材来安葬唐霞英,生产队以当地最高的规格安排抬送灵柩,隆重、庄严地把她埋葬在村外的南山坡上。公社团委根据唐霞英生前表现和遗愿,追认她为共青团员。
      唐霞英的母亲赶到黑龙江为女儿送葬,知青们无不心情沉重,陪伴左右。这张照片就是葬礼之后,知青姐妹们与唐霞英的母亲在墓地的留影。前排左起是余带娣、谢庆琳、王兰英;后排左起是张桂英、唐母、宣伟荣。
      几十年过去了,车陆乡宏丰村重新为唐霞英修建了墓穴。这让村里没见过这位“小胖丫头”的年轻人知道了曾经有一队上海知青在这里劳动生活过,而小唐姑娘则永远地融入了黑龙江的白山黑水间。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知青队长杨晓沪
    下一篇: 吹尽狂沙始到金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