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知青历史文化的重要史料

来源:原创 作者: 暮耕老牛 时间:2019-04-08 点击:


——读刘宏海编著的《图说北大荒》
宏海编著的《图说北大荒》终于出版了,这部书是宏海在编撰画册《知青老照片——上海知青在黑龙江》时萌生写作冲动而精心撰写的著作,是他从数千幅老照片中选取108幅照片,撰写出来的108个真实反映当年赴黑龙江的上海知青屯垦戍边、生活学习、文化活动、技术革新等事例的鲜活故事。同时,这本书也是研究会在收集整理知青老照片过程中逐步完善的三项任务之一,所以,它研究会为知青研究工作做的重要贡献,是研究知青历史文化的重要史料。

  • 反映了“图说”故事的纵深度
  1.涉及到“上山下乡”的历史背景。对于“上山下乡”历史背景始终是知青研究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图说》自然也没有回避。在《敲锣打鼓送行忙》一文中就提及到,上世纪五十年代被倡导的为缩小“三大差别”由邢燕子、侯隽、董家耕等青年带头下乡务农的事迹,以及北京、上海等地青年所掀起的上山下乡热潮,直到“文革”中形成高潮等情况。这场运动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到文革后七十年代末,前前后后跨度达二十余年。《图说》用照片和故事的形式,着重反映的是“文革”是的那段时间里发生的上山下乡的故事,但在解说背景时提及了它的起源,就有了历史的纵深度,为我们研究知青史提供的是形象性的资料。    
  2.涉及组建兵团在军事上的意义。上海第一批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知青,主要是66届的初高中生,这是与毛主席圈阅批准的中央《关于建立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批示》分不开的,是与当时紧张的北部边疆局势有关。它与后来的上山下乡高潮有关,但又有其特殊性和独立性。这个背景在书中的《一份血书的故事》及表现我校第一批下乡知青的《绣像表决心》中都有涉及。当时我们静安区是在瑞金剧场(现已拆)召开了动员会,由几位前期去那里考察的学生做考察报告,随后出现踊跃报名的情况。这从另一方面反映,“文革”中在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12.22”指示发表前,已经有学生青年主动报名去了边疆,是那个时代“好儿女志在四方”,立志“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决心的体现,反映了那个时代青年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于研究那个历史时代知识青年去农村的情况,具有可贵的史料价值。
  3.涉及“珍宝岛”事件的重大影响。《胡家三兄弟,共圆卫国梦》等篇目,都提到了发生在1969年的“珍宝岛事件”,当时许多有志青年纷纷报名去黑龙江,都是冲着扛枪卫国、“屯垦戍边”的目标的,这正是那个时代主流教育的结果,许多人为去不了黑龙江而流泪、写下血书的就不少。我连有一位知青是上海著名外交家、革命家、作家杜宣的女儿,因为当时父母亲都被批斗、关押,没能获得批准,结果也是如《一份血书的故事》中的知青一样,是写了血书才获得批准的。这些背景材料都是相当重要的,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特点。
  4.没有回避“文革”中尤其是68、69届“一片红”的强制举措,这在第一部分的许多文章中都可以看到。甚至于还有干部下乡,在职青年工人离职下乡的情况,既表现了一种狂热的心理,更突出了这场运动中“左”的思潮对它的影响和干扰,这也就是“上山下乡”为后人否定的重要原因。这些故事的叙述和留存,为进一步全面、完整、准确研究那个时代的“上山下乡”运动提供了很好的史料。
二、突出了“图说”故事的真实感
  1.故事来自于老照片这个第一手资料。书中108个故事的源头,均来自于《上海知青在黑龙江》的大型画册中的老照片,如编著者宏海所说,当时收集照片时,照片的提供者还附有了照片后面故事的简单介绍。照片本身就是一种真实事件的第一手资料,而提供的故事又作了佐证,其真实性是不必置疑的。当然,其中的一些照片难免有摆拍的,但宏海在选择《图说》故事时,有意识地做了回避;即使有少量采用,也是故事确实出现过的。比如那张用于《痛定思痛当自强》一文的“勿忘国耻”,说的是爱辉公社爱辉大队的武装民兵与边防军战士一直在瑷珲古城遗址前开展勿忘国耻教育的情景,那张照片是解放军报记者采访时拍摄的,其反映的故事在当时是确实存在的,所以是真实的。
  2.故事大多出自当事人的口述。前面提到,当时收集老照片时要求同时提供相关的文字材料,宏海编著此书时首先依据就是这些文字。由于文字简短,缺少必要的故事情节。于是他又或亲自与提供者、当事人面谈,或通过电话核实细节,尽最大可能还原故事的真相,丰富故事的内容,使每一张照片后的故事都落到实处,经得起推敲。比如,书中《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一文是根据新华社摄影记者周确先生提供的照片“师徒之情”所写成。因为周确是哈尔滨知青,退休后过着候鸟般的生活,在三亚与哈尔滨间奔跑,很难碰到。宏海去哈尔滨出差时,周确又去了大连照顾母亲,没有能够采访到。所以这篇文章原本没有收录到书内。直到周确来沪,宏海才得以成功采访,最后时刻才终于选入。可见宏海的严谨,这便保证了录入故事的可靠性、真实性。
3.查阅了大量可靠的历史资料。刘宏海在写作此书时,不仅让故事有较强的可读性,还注重挖掘故事后面的背景材料,为此他还就相关故事内容到网上和图书馆查阅有关的资料,使得故事既有纵深度,更有真实性。记得书的第一稿只有107篇,我曾提议他再加一篇,构成108篇,还提供了一张我拍摄的话务员登上电线杆查线路的照片。后来因为照片中的主人公不是上海知青,到网上查阅资料又找不到相应的上海知青担任话务员的内容,于是便割爱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宏海在讲述照片后面的故事时的严谨态度,也保证了书中故事的可靠性、真实性。
4.尽力客观地叙述知青故事。《图说》并非没有作者自己的主观思想,但宏海在写作时尽可能的发表议论,用主观的议论代替故事的本身。他尽力让故事自己去说话,让故事本身的存在,留待后人去研究去评说,最大程度地保持了故事的客观性,可信度和真实感,成为研究知青历史文化第一手的资料。
三、表现了“图说”故事的广泛性
  1.涉及知青在黑龙江的方方面面。本书共分“千里赴边关”“犁下春色来”“汗洒黑土地”“戍边保家国”“生活品五味”“文化开新花”“龙江好儿女”“岁月印深情”等八个篇章,这八个篇章反映了上海知青在黑龙江的方方面面,涉及生活、劳动、军事、文化、情感等方面,全面地反映当时知青在农村的情况。其实细读文章,还可有更细分类,比如知青在科技方面的贡献,《黑土地上搞革新》就记载了兵团62团工一连上海知青王礼民等设计研制带锯跑车的事例。108个故事,不可能把上海知青在黑龙江的所有都记录下来,但《图说》里记载的已经是非常广泛的了。
  2.遍及各种类型的知青。这些类型既有自愿报名去的,写血书去的(《一份血书的故事》),更有被逼着去的;有被批准后去的,也有没被批准自己偷偷跟去的(《戏剧性的下乡路》);有自己一人去,也有兄弟姐妹、甚至父子同去的(《胡家三兄弟,共圆卫国梦》《同甘共苦父子兵》);有在校学生走出校门直接去的,也有已经分配到工矿却放弃现有工作报名去的(《弃工务农未忘忧国》);有报名时热情洋溢,车开时却泪流满面的(《再见吧,妈妈!》《下乡途中的悲与欢》);有后来回城的,也有终生留在边疆(《“小上海”的成长之路》)。总之以各种类型赴黑龙江的,后来又有着不同经历不同结果的知青故事,你都可以在书中读到。
  3.涉及到赴黑龙江各个区域、置身各种所有制形式单位的知青。上海知青在黑龙江分布极广,涉及兵团、农场、插队等等属于半军事、国有、集体等所有制的单位。分布的地区也广泛,别的不说,仅兵团的就有分布在边境线上的和属于二三线的一到六师的知青。如上海知识青年研究会的张刚副会长当年所在的村子爱辉县爱辉公社外三道沟生产队,隔着黑龙江对岸就是江东六十四屯,真真的边境农村,同时又是一个集体所有制的村庄。(《割不断的情缘》)有些知青所在的地区属于少数民族地区,甚至还是极少数民族居住区,如《结缘鄂伦春》一文中的知青生活地。这就有了不同的劳动方式、不同的生活习惯,对知青的影响也极不相同,经历也不相同。
4.表现了知青在黑龙江的各个工种。读完《图说》,你会感到它几乎谈及了上海知青在农村时所经历过的各个工种。不说有分在农业连、武装值班连、煤矿、糖厂、修理厂等不同单位从事不同工作的情况,就从工种上看,几乎知青在农村做的活、从事过的职务,书中都可找到。不只是常见的农工、拖拉机手等,即使是一些小工种,也占了很大的比例,比如文艺宣传队员,学校老师,赤脚医生,电影放映员,邮递员,售货员,摄影师,工程技术员,美术创作者,等等,等等。108个故事篇幅,每个故事两三千字,竟然涉及那么多的人员所从事的那么多的工种,显现其特有的广泛性,大家认真读完以后会有与我同样的同样的感受的,我就不再对应着举例了。
当然,其广泛性还能例出很多,比如故事的多样性,有农业劳动的,有军事活动的,有技术改革的,有文艺活动的,限于篇幅就不一一例举了。
 
总之,《图说北大荒》一书以其故事的纵深度、真实感和广泛性,为研究知青历史文化留下了宝贵的史料,是一份可读性和史料性俱佳的文学作品和史学作品。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江边有座废弃的码头
    下一篇:《图说北大荒》书评座谈会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