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节,让我们来谈谈爱情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徐蓓 时间:2018-05-04 点击:

      为什么我们总感觉小说或电影里的爱情那么传奇、那么浪漫,而爱情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却可遇不可求?如果没有遇到理想的爱情,该不该一直等待……要回答这么多难题,一起来听听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梁永安在“一席·万象”中为青年朋友们上的爱情课吧。

  关于初恋
  人生往往因为初恋而美好。因为有初恋,所以对生活的定义不一样


  初恋对人来说其实是特别关键的。在我们身边常常可以看到,一个人失去初恋之后,即使过了很长时间,在内心深处特别怀念的还是初恋。

  为什么呢?首先从年龄上看,初恋时我们还很年轻,很单纯。其次,年轻的时候没有复杂的社会关系,所以感情特别投入,对爱特别彻底。

  但在现代社会,遇到初恋或者说打开初恋,它的障碍比传统社会要大得多。因为人会面对各种可能、各种诱惑,有时候你会不舍得把自己的全部决定放在这么一个初见上,所以大多数人对于初恋的投入是有所保留的。

  其实,一个人一生如果没有初恋的话,对生命来说是非常遗憾的。年轻的时候,你有巨大的冲力,你有这种向往;长大以后,成熟以后,你就再也不会有这样一种心境了,再也不会有这样一种勇气了,你考虑问题的方式已经变了,参照系也已经变了。

  人生往往是因为初恋而美好的,因为有初恋,所以对生活的定义不一样。以前你对美好生活的定义可能是有一个好工作,学习成绩好,或者别人肯定你;但是初恋之后你会发现生活是另外一回事,“美好”的定义变了。

  英国作家劳伦斯的夫人弗里达写过一本回忆录叫《不是我,是风》,回忆她和劳伦斯的情感经历。

  他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弗里达已经31岁,有3个孩子。她的丈夫是个大学教授,生活体面。但是,当23岁的劳伦斯来到他们家,敲开房门的那一刻,她的心里突然有一种说不清的感觉。

  后来他们毅然决定走到一起,私奔了。两个人的压力特别大,整个社会都排斥他们,他们当时写的书也不被出版。但是他们在与社会巨大的对抗中,依靠文学,依靠创作,一步一步,建立起了一种连他们自己也没有想到的美好生活。

  在今天的大学里,我接触到很多学生,他们把初恋当作一种训练、一种体验。因为初恋的成功率太低了,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观念——初恋不过是“不恋白不恋”,这就把初恋一下子瓦解了。这是当前的年轻人面临的一个问题。

  其实,对大多数年轻人来说,他们都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他们不知道自己最高能做到什么,最低又能做到什么。而初恋有时候会推动你去触摸激情,你会终于明白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短篇小说 《都柏林人》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伊芙琳是个过着平淡小市民生活的女孩子,有一天她爱上了水手弗兰克,弗兰克要带她去南美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去开创一个新的生活。他们约好了第二天一起上船。第二天早晨,两个人一起朝着码头跑,只要再跨过一个栏杆就可以上船了,但伊芙琳却扶着那个铁栅栏,一步也迈不动了。

  伊芙琳在那一刻才明白,自己只是向往远方的生活,但以往的平淡已经把她的灵魂销蚀掉了,真正要行动的时候,她已经没有力量了。

  这何尝不是今天很多年轻人的生活状态?他们在谈爱情,谈向往,但那不过就是谈谈而已,真正要去行动是动不了的。真正要行动的时候,大多数人还是会很现实地找个有车有房的人。

  但无论如何,知道了自己的极限,内心深处也就甘心了。

  关于等待
  我们缺乏一种等待的能力,因此离真正的幸福很远


  过去的传统社会是没有等待这个问题的,一个女孩16岁左右就结婚了,男孩甚至更小的时候就当了新郎,所以没有等待的问题。

  现代社会变化就大了。前两天我听说,有的地方平均结婚年龄达到了35岁,我感到非常震惊。二十三四岁恋爱,二十六七岁结婚,这是原来的节奏,没想到现在一下子推后了这么长时间。这就意味着年轻人会经过七八年甚至十年的恋爱,才进入婚姻。这其中就有一段漫长的等待。

  还有一种等待,就是没有恋爱,我一直在等待一个真正的爱情。

  从传统的心态出发,对等待就感到特别焦虑。22岁时没找到,到了25岁、26岁还是一个人,告诉自己30岁以前无论如何要生孩子,把自己搞得很紧迫。这就是今天社会的普遍现象。

  实际上,恋爱的人需要等待,还没有恋爱的人也需要等待,不等待的人其实是没有真正的幸福的。

  在等待的过程中,我们会逐渐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对文化的认识,也会加深对自身的认识。在建立一定的个体判断之后,然后再去恋爱,这个恋爱内在的质量就比较高。

  而我们今天的很多年轻人,常常是经不起等待的。在焦虑中,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发展,也丧失了自己的生命成长。

  本来,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你可以好好地去学学摄影、听听音乐,看看话剧和电影,出去旅行,这是丰富你生活的一个机会,但是很多人不认为这是个机会,认为是自己的一种灾难或者痛苦,这就错位了。

  真正能够获得幸福的人,他首先自己要活得很幸福,他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丰富、很饱满,然后才会遇到另外一个相等的人,彼此感受、彼此鼓舞;而不是说一个人过得没意思,认定别人是你的救星。

  很多人在半路上不等了,因为在脑子里已经预设了一个节奏,到了什么年纪就接受什么,所以自我打折的情况特别多。

  我们今天特别缺乏一种等待的能力,因此离真正的幸福很远。

  其实我认为,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主要有两个目标:一是找到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而这个事情正好又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二是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人,这个人跟自己在情感上、精神上是特别契合的。

  在很多情况下,尤其在青年时期,先找到那件你喜欢的事情,然后在做事的过程中,往往就会遇到适合你的人。

  但现在的问题是,很多年轻人急于按照约定俗成的模式程序化地进行恋爱。送花、请吃饭、一起干什么,这些都是人为建构出来的恋爱模式,两个人还没有产生爱情,但是已经把它建构成爱情的模样了。这就像我们今天大城市里吃的水果,很多都不是自然熟的,比如芒果,是在树上还是青的时候就摘下来催熟的,所以那个味道、那个香甜度比原生的差远了。

  今天的有些恋爱都是催熟的恋爱,没有真正地达到爱情的成熟度。

  关于过往
  只有珍惜前任,才能相遇更好的现任,这是一个人生命不断向上发展的必然


  在现实生活中,有前任男友或女友似乎是一件很普遍的事。

  为什么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有那么多的前任呢?

  年轻人谈恋爱的那个阶段,在社会学上有个定义叫“蘑菇阶段”。什么叫“蘑菇阶段”?就是你刚毕业,没什么身份,没什么影响,也没什么资源,你就像一个蘑菇,长在阴暗的地方,随便你怎么生长,长得起来你就很优秀,长不起来就毫不起眼。

  年轻人正好处于恋爱的季节,同时又是“蘑菇阶段”,所以相互之间就会产生很多期待和失望。那个蘑菇看着不像样子,到底以后能不能一鸣惊人,谁都不知道。而这个时候,年轻人对自己的期许又很高,所以期许和现实之间就有非常大的差距。

  在这样一个阶段,人特别容易失望,而年轻人的人生阅历又很少,所以他们经常会选择放弃、躲避。在这个过程中,爱情就会不断地消失,也就会出现很多的前任。

  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的前任,这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台湾作家吴念真的《这些人,那些事》里,有一篇《重逢》写得很有意思。

  男主人公是一个出租车司机,他原来是个小老板,在创业的过程中,有一个跟他一起打拼的女友。后来公司办得有点起色,这个男人遇到了一个有钱的女客户,能提供更大的商机,男人头脑一热,跟着那个富女人跑了。但是,这个小老板后来和女客户关系又破裂了,公司越办越差,所以当了出租车司机。

  一次在台北机场,他发现打车的人竟然是他以前的女友,幸好出租车里的灯光比较幽暗,他希望前女友认不出他来。

  前女友上了车以后就不停地打电话,一会儿告诉美国那边的家里,说我已经到了,一会儿又打电话给澳大利亚的闺密,说我最近怎么样了。

  要下车的时候,女人忽然转身对他说:我一路上把我自己的情况都说清楚了,你难道一句话也不说吗?这个男人一下子非常感动。

  这位前女友维护了男人的自尊,也显示出了自己的宽厚和善良。

  其实你如何评价前任,是衡量每个人自身的一面镜子。为什么?因为一个前任就是你的一段生活,总有某一些共同点、某一些东西让你们曾经走到一起,这是非常珍贵的。

  一个人对前任的感受,到底是像向日葵一样感受热度、感受美好,还是像荆棘一样总是勾起一些刺痛的回忆,这是有非常大的区别的。

  所以说,在前任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珍惜,不要把它视作一个负能量存在,它是你生命中特别宝贵的一段时光。

  你只有珍惜前任,才能相遇更好的现任,这是一个人生命不断向上发展的必然,它是人生不断获得新生的一个重要支撑。

  问与答

  问题一:初恋分手了很多年,对方又来找你,但已经面目全非了;或者你又想回过头去找那个人,却不知道对方会不会接受你。这种情况有多大的普遍性?

  梁永安:这是一个挺重要的问题。哲学上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所以即使重新谈一遍恋爱,其实也是不同的。因为在内心深处,经历一段时光之后,人都会有所变化。

  为什么初恋是内心深处的一种温情,让人总有回头的冲动呢?因为初恋比较单纯,而一个人拥有这份单纯的时间是很短的,你在社会生活中会不断地长大、变化。初恋代表了你生命里特别纯净的一段时光,所以你留恋的其实不是那个人,而是那段时光。从这个角度来说,你再回头一遍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你们两个人都已经不是那个阶段的人了。

  问题二:两个人在一起很久了,然后发现不太合适,想分开。但在中国,因为涉及双方家庭、房子,就这样一直拖着,这时候应该怎么办呢?

  梁永安:这是一个挺普遍的事情。今天的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到一个价值多元的阶段,也就是说,你通常无法通过外部的标准来做判断。那么判断一件事的依据在哪里?在于自己内心的一种体认。

  当你做选择的时候,你可以从以下两个向度出发来考虑问题。

  其一,如果选择继续在一起,那么你需要获得一种道德上的满足感。和这个人在一起,既然已经无法用爱的逻辑来进行,你就尽自己最大的善,尽我所能地付出,做到问心无愧。这样的话,你就能建构出一种伦理上的、道德上的自足,当然这是很难的。

  其二,如果选择分离,那你需要向自己证明,分离之后的生命会更自由、更丰满、更积极,这才能够说明你的这个选择是有价值的。

  当然,最不好的状态就是心里不愿意,但又勉勉强强,说是为了家庭、为了父母等等,自己不发力,不努力,也不能输送正能量,这种生活是最消极的。

  问题三:我想知道,爱情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梁永安:我觉得,男女情感的产生,一定要经历某些特别的事情。我的学生有一次来问我:梁老师,我和女朋友一起过得很平淡,怎么才能有爱的激情呢?我告诉他:你们可能缺乏共同经历一件事情,而这件事情一定是要有难度的。

  共同去经历一件有难度的事情,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彼此的个性、彼此的意志品质、彼此的能力、彼此的情感才会充分显示出来。

  比如小说《活着》里,福贵和家珍一开始并没有真正地依存在一起,一直到后来福贵房子没了,钱也没了,最后变成了一个破落户,流浪在街头。原来那个生活的基础,土地、钱、大小姐、大少爷统统没了,两个人经历了这么大的变故后,重新去打造一个新的生活,他们之间才产生了真正的情感。

  很多夫妻一辈子就像当了个假夫妻似的,两个人在一起就是买房子、买车、生孩子,那怎么能体会到爱情呢?这就是当代人的爱情困境。

  问题四:走入社会,我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也可能会与年龄差距很大的人产生爱情。这种在别人眼里不一样的爱情,是否应该坚持呢?
  梁永安:这个问题非常好。中国人受农耕文明的影响比较大,种庄稼就是一年四季,从播种到收割有一个自然的节奏,这种自然节奏影响着我们的生命观。

  但是进入现代社会,我们对人的理解发生了变化。人从本质上说是二元的,一是生物性,就是人的身体会随着时间而变化;二是精神性,精神是没有年龄的。而相爱是精神层面的东西,不管什么年龄,相互之间都可以获得爱情。

  曾经有一个学生给我打电话,他特别苦恼,说他爱上了一位46岁的女性,而他刚毕业,才23岁。我问他,你为什么爱她?他说因为在一起心里觉得特别单纯,特别温暖。我对他说:那就在一起吧,人一辈子哪怕能够那么纯粹地过一天也是非常难得的。

  中国人是从农业社会走出来的民族,我觉得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身体只是承载我们生命的一个平台,它不是决定性的东西,而精神是永恒的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知青精神”弥足珍贵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必修课”怎么上?习近平言传身教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