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老辰光网 返回首页

爱珍的个人空间 http://www.myoldtime.com/forum/?72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浅解伟大的知青运动(二)

热度 10已有 803 次阅读2016-2-27 07:32 |个人分类:观点|系统分类:观点

浅解伟大的知青运动(二)

作者:伏牛石 


      因此说到知青上山下乡的动因和意义,笔者认为起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存在。

  一是它打破了学而优则仕的封建传统,把知识直接变为为民所用的实践。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所谓的文化知识一向是统治者统治人民奴役人民的工具。百分之九十六以上的劳动人民全都是目不识丁的文盲,他们的一切文化知识都来源于祖辈的口传和现实生活里及少数读书人的言传。他们所获取的知识大都是经过统治者篡改之后有利于自己统治的御用知识,而这些御用知识对于他们的生活又是丝毫不起作用的。

      实话说,学校越多越能使文化科技知识得以普及,越能提高全民的文化道德水平。可有一条谁都承认,知识的学习贵在使用。有谁敢说自己自小到大所学知识有百分之二十在生活工作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恐怕没有,除了极少数所学与所用有直接联系的特殊人员之外,许多人所学的许多知识既没化为生活工作的能力,也没有转化为为有效的生产力。

      毛泽东对此问题早已洞悉得入木三分,他对自己从苏联回来的长子毛岸英的谆谆教导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他很不看好单纯无用的书本知识,他最看重的是工作实践。在他麾下的将帅星河里,许多人原本就是目不识丁的文盲,可在实际斗争生活中他们既学习打仗又学习文化知识,学以致用的实践,使这些原本不可能有所成就的人一个个出人意外地成了一流军事家乃至颇带文气的儒将。彭德怀的领兵打仗能力举世皆知,可他在《彭德怀自述》里表现出的不亚于打仗的出众文采也令不少人叹为观止;杨得志不过是一个不识字的修路工,由于参加了红军,一边学打仗一边学文化,他不仅成了赫赫有名的开国上将,由他撰写的回忆录《横戈马上》所表现出来的出色文采也让人击节赞叹。

      知识只有与实践结合起来,才算是有用的知识。知青们由城市转而深入到农村,不仅人得到了锻炼,所学知识也自然转化成了生产力。谁敢说下乡到各地的知青带去的只是一群生龙活虎的热血青年而不是一次空前绝后的文化知识大普及?谁敢说下了乡的知青对中国社会的了解体验不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最有效城乡大融合?谁敢说有了知识的青年人把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之后不是为自己的人生积累了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吃了苦受了磨练的城市知青,不管在他们以后的生活中遇到什困难挫折,他们都会有自己该有的担当与责任,都会有自己无可战胜的信心与勇气,都会有自己不虚此生的感慨与庆幸,都会有自己具有丰富人生阅历的自豪与荣耀。

  二是知青运动加速了城乡之间的大融合,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历史鸿沟。城里人与乡下人在中国这样封建秩序维系了几千年的古国里始终泾渭分明,始终难以愈合。知青运动使得成千上万的城市年轻人一下子涌进了乡间,不管在其后的日子里他们是如何艰难地适应农村适应农民,也不管农民们是如何艰难地适应他们,

      总之,带着昂扬的人生理念,这种有绝大多数人自觉自愿的行为所带来的人际关系大交合直至大融合行为,都是一种崭新的人际融合行为,它带来的新鲜感和冲击波一定令进入者和接纳者既心存顾虑又惊喜不已。那时候人民领袖的至高威望和正确动议,不仅令血气方刚的知识青年亢奋不已并心悦诚服的接受,就连许多不识字的农民也丝毫不存疑惑之心。对知识青年们来说,伟大领袖既然发出了铿锵有力的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并且告诉大家“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那就义无反顾地响应,毫不动摇地执行。

      对于农民们来说,这些城里年轻人一个个都是金枝玉叶,都是一肚子文化知识,能来到咱这偏僻乡村,也不知是哪辈子修来的福气,作为毛主席派来的客人,岂敢怠慢丝毫?陌生的距离感在和谐的社会氛围中很快就烟消云散了,相互关心学习,共同生活劳动,成了他们的主题。

      许多知青在劳动中得到锻炼与成长,他们先后被社员们推举为老师的,推举为各级领导干部的,推举上大学的。那时候的下乡知识青年,是时代的一道亮丽风景,侯俊、邢燕子等知名知情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在长期劳动实践中,不少下乡知识青年娶了农村姑娘作妻子或嫁给农村青年作丈夫,城乡大融合的趋势在那个特定时期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态度迅速得以扩张弥散,有力促进了区域间、民族间的大团结大融合。这是谁也不能够抹杀的历史功勋,将永远留存在共和国乃至人类的发展史上。

  三是大批城市青年在农村得到了空前锻炼,为今天的祖国建设造就了一大批卓越人才。当金钱名誉利益越来越成为当今大多数人追求的主题时,当越来越多的人贪恋优越的城市生活越来越淡漠基层劳动人民时,当虚胖的人群越来越多戴眼镜的孩子越来越众时,有谁想象得到这背后潜伏的巨大危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单纯的物质追求和无节制的浮华享受几乎消磨殆尽了我们民族好不容易凝聚起来的向心力。

      当贱视劳动人民漠视他们酸甜苦辣生活现状的风气日益蔓延而没有任何节制的时候,当众多国人只追求肥大体态而筋骨日益脆弱精神日益萎靡的时候,当小孩子们被功利性教育整治得只追求分数而毫无爱国爱民信念的时候,谁敢说一旦国难当头,沉溺在靡靡之音下的国民有能力有担当地再次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成我们民族的钢铁长城,确保国家民族渡过难关平安无虞?改开之后的中国,人心思钱,民意趋利,官不像官,民不像民,正义不伸,邪恶横行,信念危殆,精神萎靡,无处不令人堪忧,无事不令人痛心。

      和被别有用心之人诟骂的文革时期相比,和轰轰烈烈的知青上山下乡时期相比,国家的精神风貌何止一落千丈?想想那时候的人们,放弃优越的城市生活,毅然决然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奔赴千里戈壁、扎根白山黑水、劳作黄土高坡、驰骋千里草原,歌声、号声、劳作声,如黄钟大吕一般声声入耳;大干、苦干、加巧干,如万马奔腾一样烈烈入目。

      一代有志青年,在广阔天地里得到了空前锻炼,学得了人生真实的知识,练就了人生不可或缺的实在本领,磨炼了人生弥足珍贵的斗争意志,造就了战胜各种困难的顽强毅力,修炼了无坚不摧的盖世武功,锻造了一颗永不褪色的赤子之心。

      正是凭着这一点,习李二位才豪迈地走上了带领人民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党政领导大位,许许多多的知青人才才得以在党政军各界和经济领域里大展身手。倘若没有了接受锻炼的知青一代,今天的中国真不置可否能够经受得了眼前内忧外患的频繁攻击?倘若不是伟大的人民领袖毛泽东的高瞻远瞩和果断决策,今天的中国共产党是否依然能够顺利执政,社会主义制度可否在中国依然能够依稀存在曲折前行?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古人的教诲,时至今日,只有毛泽东一人在始终如一践行着。

      知青上山下乡,干部必须坚持下乡与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就是对古人教诲的发扬光大。只可惜今人太过自以为是,认为书斋里就可以走出盖世英主,办公室里就可以诞生盛名宰相。殊不知,温室里是永远长不出参天青松的,温床上是绝对诞生不了长跑冠军的。任何人才的培养,都是要经受过百般磨练万般锻造的。一心希望天下之人和谐共荣不分彼此你我的毛泽东,始终都在追求着这一点,实践着这一点,为此他不惜把一切顽固坚持等级观念的所谓读书人和权贵们得罪殆尽。真是甘苦只自知,毁誉两由之。

  总之,知青运动的伟大意义只有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才能最终被人们慢慢理解并逐步认可与接受,因为这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规律,它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毛泽东一生创作了太多的阳春之曲,盖因当世之人中和者盖寡,以至于在他身前身后都倍感孤独,更引得许多无聊之人和别有用心之人的误解谩骂诋毁甚至嘲讽。这正是圣者高远的思想远隔遥远时空所产生的独有寂寞,一点也不值得惊奇扼腕。

  2016.2.18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4-27 02:22 , Processed in 0.01971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