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老辰光网 返回首页

caiyh的个人空间 http://www.myoldtime.com/forum/?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默克尔,嫁给德国的女人

已有 98 次阅读2021-9-27 05:28 |系统分类:时政

默克尔,嫁给德国的女人

安格拉·多罗特娅·默克尔

安格拉·多罗特娅·默克尔

德国当地时间2021年9月26日上午8点,德国正式开启第20届联邦议院选举。竞选德国总理职位的三位主要候选人是拉舍特(基督教民主/社会联盟党)、舒尔茨(德国社会民主党)和贝尔博克(绿党)。

其中,拉舍特和现任德国总理默克尔同属一个政党。即将离任的默克尔在连任四届16年后,宣布不参加本次大选,并将于卸任后退出政坛。

时间倒退回1954年7月17日,安格拉·多罗特娅·默克尔,一个德国女孩在这一天诞生于德国汉堡。当时谁也不会将这个名字和德国总理联系在一起,谁也不会想到,她日后将会是联邦德国第一位女总理。

生于西德长于东德,双博士学位的学霸

汉堡,是德国第二大城市,同时也是北方地区的经济文化大城,在当时属于西德地区。不过,在默克尔出生当年,她的父亲就带着全家移居迁往勃兰登堡的坦布林市,这在当时属于东德地区,默克尔的少年时光就是在那里渡过的。

默克尔的父亲叫霍斯特·卡斯纳,是一位新教牧师,母亲则从事教育工作,教授拉丁文和英语。威严的父亲自默克尔很小的时候起就向她灌输了一种观念:必须永远比同龄人更出色。后来,这个信条便成了默克尔毕生的座右铭。

青年时期的默克尔

青年时期的默克尔

严父的教导是默克尔小时候行动的信条,她在学习期间一直都是班上的学霸。1973年,19岁的默克尔以1.0的满分成绩从高中毕业,进入莱比锡大学攻读物理学专业。

1978年,她从莱比锡大学毕业,获得了物理学硕士的学位。之后一直在原民主德国科学院物理化学中心研究所工作,并在1986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之后她又拿到量子化学博士学位。

除了母语德语外,她还通晓俄语、英语、法语等多国语言。多年后,在与普京会晤时,默克尔一口流利的俄语曾让普京大为吃惊。

默克尔在学习期间尽管成绩出众,但外貌平平无奇,当年生活十分简朴,衣着的色彩总是很浅淡,以致曾有同学讥笑她是“灰老鼠”。

不过不管如何,那时候的默克尔从来没有想过和政治会有什么紧密的关联。

受贵人青睐提携,成了政治花瓶

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了,德国分裂的时代就此结束,这一重要事件也影响了了默克尔今后的人生。

默克尔当时加入了一个小党派——“民主崛起”组织,这本只是一次无心之举,可这竟成了她命运当中的一个转折点。

不久之后,默克尔加入的政党组织并入了德国当时的执政党基民盟(CDU),默克尔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基民盟的一份子。1990年底,在两德统一后的第一次大选中,基民盟的科尔成为东西德统一后的第一任德国总理。

而默克尔出色的个人能力、高学历女性的身份、还有来自东德的背景,这些吸引了科尔的注意,自此之后一路受到科尔的提携。从联邦部长到后来的基民盟领导层,在科尔的关照下,默克尔很快地成长起来,在基民盟内平步青云。可以说没有科尔,就没有默克尔的今天,因此很多媒体当时都称呼默克尔为“科尔的小女孩”,视她为科尔身边的政治花瓶。

反戈一击登上权力巅峰,“小女孩”变身“铁娘子”

1999年,科尔领导的基民盟爆出政治献金丑闻,整个社会一片哗然,媒体和政治对手纷纷谴责,基民盟陷入了千夫所指的舆论风波,遭受了有史以来最危险的打击,而科尔身边的大红人——默克尔,也是各路人马准备下手的目标。

默克尔和科尔

默克尔和科尔

不过,默克尔这个当时人们眼中的政治花瓶,科尔的跟班,没有坐以待毙,她的选择却让所有人都吃了一惊。她公开在报纸上发表声明谴责科尔,希望他引咎辞职,并呼吁基民盟的成员与科尔划清界限。

默克尔出人意料地反戈一击,使得科尔迅速被孤立,不过基民盟的政治形象也因此得以转变,一个政党的问题也转成了科尔的个人品质问题。

默克尔回应别人对她“忘恩负义的”抨击时说:“我这么做会被视为无情,但党派利益应高于个人感情,我要拯救基民盟于危机之中。”

不过当时也有评论指出,默克尔的行动可能来自科尔的授意或者默许,牺牲一人以达到保存整个政党的目的。

此后,默克尔利用此次事件中树立起来的正义形象,牢牢抓住权柄,几个月后,默克尔成为了基民盟主席。

数年后,她正式代表基民盟,与时任总理施罗德角逐下任总理。

2005年11月22日,默克尔正式成为德国第一位女性联邦总理,成了日后人们口中的那位欧洲“铁娘子”。

连任四届总理,德国人眼中的“默妈妈”

国家经济和安全问题,无疑是德国人最关心的两大问题。默克尔上任后便针对于此推行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在经济上,她施行紧缩的财政政策,下调个人所得税、削减医保缴费、失业救济金,刺激失业人员再就业,虽然这很大程度上是延续上任总理施罗德出台的经济政策。

2008年底,欧洲爆发欧债危机。最先从经济基础最薄弱希腊开始,席卷了整个欧洲。得益于经济紧缩政策,同时,欧元疲软让以出口贸易闻名全球的德国最为受益,在整个欧洲都陷入了经济危机时,德国经济反而在默克尔的带领下逆势上升,开启了德国经济的“黄金十年”。

默克尔和民众合影

默克尔和民众合影

在国家安全方面,她积极配合美国,参与国际安全事务。她执政期间,德国的犯罪率一直都处于很低水平。在遭受恐怖袭击方面,虽然国内零星有发生,但相对于美国和英法,德国要好得多。

2015年,默克尔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为解决乌克兰危机而努力,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

不过在默克尔执政后期,因为难民问题使得德国社会动荡,安全形势不如以前,但难民危机高峰期已过,德国经受住了考验,总体而言还是瑕不掩瑜。

在德国,人们亲昵地称默克尔为“妈妈默克尔”,视其掌政就是让人安心的象征。不过,2018年10月29日,默克尔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她将不会再次寻求担任总理一职,这个表态也一直没有改变过。

在其执政期间,民调显示她的满意度一直维持于60%至80%的水平,可见在德国人心中,默克尔的地位有多高了。

由对抗到合作,12次访华建立的战略伙伴关系

在对华关系上,默克尔一开始并非像现在人们印象中那么友好。她放弃前总理施罗德的对华政策,采取“价值观外交”战略,打算以“文明力量”来迫使中国全盘接受西方模式,这使得中德关系急剧恶化,在其执政初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低潮与冰点。

转折发生在欧债危机期间。德国迫于经济压力转而向中方示好,“经济主导”重新成为对华政策主线,之后的中德关系更是发展成为“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寻求在全球领域进行经济、政治、安全、环保等全面合作。

2018年,默克尔第11次访华

2018年,默克尔第11次访华

从2006年起,默克尔在其执政期间共访华12次,为中德两国之间的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德国也逐渐成为了与华交往密切的友好西方国家。2019年9月,外交部发言人评论道,默克尔总理12次访华,应该是访华次数最多、对中国情况最了解的西方国家领导人之一。

“铁打”的默克尔,“流水”的美国总统

在默克尔的执政生涯中,她先后与四位美国总统打过交道。外界戏称,这是“铁打”的默克尔,“流水”的美国总统。

2006年,在德美双边关系仍处于低温状态的时刻,默克尔访美选择主动与时任美国总统的小布什握手。小布什在日后接受德媒采访时表示,德美关系之所以能迅速改善,同他和默克尔从一开始就相当合拍大有关系。

默克尔和奥巴马的分歧较多,但外界普遍认为,两人私交不错。据《欧洲时报》报道,奥巴马卸任前最后一通电话,正是打给默克尔。

特朗普在美国上台后,对于美德之间600多亿的贸易逆差感到非常不满,提出“美国优先”的口号。2017年3月,特朗普上台后默克尔首次访美,而二人之间的分歧之大使得会见场面无比尴尬。之后,默克尔意识到德国和欧洲不能再依靠美国了,德国必须靠自己保护自己。

默克尔和特朗普针锋相对

默克尔和特朗普针锋相对

拜登在担任副总统期间就和默克尔打交道了,二人可以说是老熟人。2021年7月,默克尔作为德国总理最后一次访美,试图改善之前德美陷入低谷的紧张关系。

其实,德美关系一个重要关键点就是对中关系。美国一直将中国视为最大的对手,而以德国为首的欧洲大多数国家却不想搞全面对抗。这个重大分歧,既是中美德关系的真实写照,也是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处理对中美关系的态度。

执政十六年,享誉全球

安格拉·默克尔,素有“铁娘子”之称。在德国媒体眼中,她“工作认真勤奋,沉稳务实”。

作为一个女性政治家,默克尔创下了多个纪录——她是德国第一位女性总理;她还追平科尔,成为德国历史上在任时间最长(16 年)的总理。

在国际政坛,默克尔也是誉满天下。2015年,默克尔登上《时代》周刊,是1986年以来《时代》选出的首名女性年度风云人物,也是史上第四位当选《时代》年度风云人物的女性。同年,默克尔名列《福布斯》全球最有权力人物排行榜第二位。2019年,《福布斯》发布的全球最具影响力女性榜 ,默克尔连续第9年蝉联榜首,也是第14次上榜。

默克尔和她的丈夫在散布

默克尔和她的丈夫在散布

柏林自由大学政党分析家卡斯滕・克什米德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她被称为黑寡妇,各党派都惧怕她。”

德国当代历史学家沃尔夫鲁姆认为:“默克尔从不张扬,是一个优秀的中间派,这样就能拉拢住每一个人,这正是她成功的关键。”

《默克尔传》的作者戈尔德・朗古特曾如此形容默克尔:“她很低调,总有自己的坚持,一般人很难读懂她,认为她是个谜。”

默克尔投身政界至今已有三十二年,十六年漫长的总理生涯耗尽了她绝大多数精力,即将卸任她已67岁,膝下并无一儿半女,她的现任丈夫曾戏称:“安格拉,是一个嫁给德国的女人。”

来源:极目新闻客户端


从“反华”到“亲华”,默克尔的中国观到底什么样

 2005年11月,默克尔宣誓就任德国首位女总理 图源:CNN

德国大选落幕,很多评论对中德关系走向并不乐观。

他们认为当选总理的个人经历和众所周知的亲美立场,可能成为中德关系的阴影……

别担心,这并不是2021年9月,而是2005年11月,新当选的总理名叫安格拉·默克尔。

现在回头来看,当时的预测可能是个笑话。实际上默克尔对中国的了解,可能超乎想象。

核心提要

1.出身东德的默克尔受原生家庭影响极大,开放的家庭氛围让她不必受意识形态拘束,特殊的牧师环境培养了他察言观色和换位思考能力。意外从政之后,默克尔从一个崇拜西方的少女逐渐成长为现实主义政治大师。

2.执政初期,默克尔奉行的“价值观外交”在中国遭遇了翻船。第三次访华时,她试图改变自己,“像孩子般学着理解中国”。至此,中德经贸关系开始快速发展,开启“黄金十年”。

3.默克尔认为,中国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勤奋、创造力和技术技能,拒绝对中国妖魔化。任期内,她接连访华十二次,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默克尔肯定中国经济发展,并引用邓小平的说法“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4. 2016年,美的收购德国优质企业库卡。默克尔意识到中国制造业正在崛起,并将与德国企业产生正面对抗。她开始调整对华策略,一方面利用中德贸易促进经济发展,一方面在亚太地区寻求多元伙伴关系,以对冲的方式应对与中国的竞争。

2008年默克尔访华时,曾将中国作者李洱的长篇小说《石榴树上结樱桃》赠送给时任总理温家宝。这本书的主题并不“德国”,也没有西方刻板印象中的陈旧中国元素——相反,这本书所描述的是中国农村变革进程。后来默克尔和李洱见面,首先聊到的就是中国农民和农业问题。默克尔最后说道,“西方知识界应该更多了解中国。”

尽管开始也有磨合,但默克尔执政16年访华12次,并且常常在欧洲反华浪潮中保持清醒,殊为难得。默克尔的中国观演变,也为我们理解未来中欧关系提供了线索。

Hermann公司于2021年推出的“默克尔16年执政纪念”泰迪熊,全球限量500只

跨意识形态环境成长:从美国粉丝到现实主义政治大师

1954年生于汉堡,成长于相对保守的东德,默克尔却很罕见地保持着心灵的开放。她从小就在开放式的家庭中长大,父母一直鼓励她多去认识这个世界。父亲特殊的牧师身份也保护她不受制度的监管,享受着不需要具有强国家认同的奢侈。

 1954年,年轻牧师卡斯讷带着家人离开民主德国的勃兰登堡,三年后举家搬到滕普林。滕普林是柏林北部的一座小城,充满了浓浓的德国东北方风情——湖、河、运河、辽阔的天空,古老的建筑。这个地方是默克尔早年生活的中心点,她在此度过了青少年时期 图源:CNN

特殊的牧师家庭为她带来庇护的同时,同样也带来了枷锁。 默克尔的父亲在民主德国的教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作为一位有着联邦德国背景的牧师,他在教会中的地位越高,就越会受到民主德国政府的关注。默克尔从小就被教育如何与国家安全部的人打交道。作为学校中的“异类”,她察言观色,尽量表现得谦恭有礼。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她总是选择最恰当的措辞,力求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要想获得生存,就必须隐藏自己的想法,保持沉默。 这是刻在默克尔灵魂深处的信条。执政后,默克尔习惯于在别人发表观点之后,再决定自己作何发言。这让她获得了很多“不真诚”的批评。实际上,这只是她从小事深谙的生存之道。

另外,默克尔的父亲还负责一家精神病患者的护理中心,收治了许多被抛弃和遗忘的患者,这对于幼年的默克尔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若干年后的政坛上,默克尔的同情心和换位思考能力,要远高于同时代的其他政客。

 默克尔与她的兄弟姐妹马库斯和艾琳 · 卡斯纳合影 图源:CNN

默克尔年轻时是西方文化的狂热粉丝 ,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隔日,她前往了柏林最繁华的购物街——库达姆大街。东德人认为,这个地方闪烁着西方光芒。她甚至很早就憧憬等退休后移民美国,1993年,她专门用一个月时间同日后的第二任丈夫前往加州旅行。但现实政治塑造了她,若干年后被称为“自由世界的领袖”时,第一反应是感到厌恶,并且拒绝接受。

从物理学家到政治人物的身份转变完全是一场阴差阳错。默克尔帮助当时新成立的民主党办公室装电脑,不久后她就投身了民主觉醒党。至此,默克尔的政治生涯开始迅速“起飞”。此时,距离德国统一还有两个月。

 默克尔当选德国联邦议院议员一个月后,于1991年1月被任命为德国内阁成员 图源:CNN

2005年5月30日,她正式代表基民盟/基社盟,在9月18日提前举行的联邦选举中与施罗德角逐下任总理。

 2005年联邦选举前,默克尔在德国纽伦堡发表讲话 图源:CNN

尽管途中波折横生,但默克尔最终险胜,正式成为德国第一位女性联邦总理。 她也是一千年前神圣罗马帝国的狄奥凡诺皇后之后,第一位领导日耳曼的女性。至此,默克尔开启她长达十六年的执政生涯……

过去十六年,德国从内忧外患中一路走来,不可思议地克服了“欧债危机”、“难民危机”和新冠疫情,从“欧洲病夫”一跃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从西方秩序的“追随者”一跃为西方价值的“捍卫者”。这其中种种成就与默克尔独特的领导方式密切相关。

 2015年,默克尔被《时代》杂志评为年度人物。《时代》自由撰稿人卡尔 · 维克称她是“欧盟的领导人”。那一年,默克尔带领欧盟应对了两次“生死存亡危机” 图源:CNN

在东德成长的特殊背景,让她在两德统一后迅速在政治上崛起,青少年时代对于意识形态的辩证态度,也让她从不以意识形态当作权力准则,也不要求别人忠于特定的意识形态,成就了她独树一帜的外交风格。

学习与中国相处:从价值观外交翻船,到“孩子般地理解中国”

默克尔喜爱歌剧,她曾评价挚爱作品《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事情无法从出口倒转回来,让我觉得悲痛。起步对,满盘皆对。”

如同欣赏的歌剧,默克尔在政坛上也总是小心翼翼,步步为营。这样的习惯同样投射到中德关系之中。默克尔小心谨慎,总要确定正确的一步,才会往前走。 在她治下,从一无所知到深入了解,中德关系曾跌落冰点,也开启过黄金十年。

默克尔参加在拜罗伊特举行的拜罗伊特音乐节开幕式,一年一度的歌剧节以理查德 · 瓦格纳的新作《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拉开序幕 图源:美联社

执政初期,默克尔一改施罗德时期以经济为中心的外交方法,大力倡导人权、民主、自由为导向的西方主流价值观体系,意图将“价值观外交”政策同样施加在中国身上。

为了防范“中国和其他大国的崛起而导致不稳定”,维护施罗德执政期间陷入低潮的德美关系,加之默克尔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偏见,对追求“种族独立和认同的宗教人士”的盲目同情心,2007年9月23日,默克尔在黑森州州长科赫的怂恿下,于总理官邸会见了第十四世达赖。舆论哗然。

在会见达赖不久之后的新闻发布会上,默克尔却对舆论不以为意。她说,“我认为,友好关系能够经受住意见分歧。” 不仅如此,她还坚称人权和贸易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但中国的反应显然出乎默克尔的意料。不久之后,中国取消了即将召开的慕尼黑法制国家建设对话和中德人权对话,中德关系降至冰点。

默克尔本人因此饱受前总理施罗德的批评。德国外交部长施泰因迈尔就公开批评默克尔“愚蠢的外交政策给德国国家利益造成损失”。竞争对手社民党甚至绿党也纷纷批评默克尔在外交政策上的失误。

 2005年11月22日,德国新总理默克尔(右)与卸任的前总理施罗德(左)在总理府举行交接仪式 图源:新华社

但不久之后,默克尔还是一意孤行,以“德国总理没有出国参加奥运开幕式的传统”为托辞,成为第一个宣布不出席北京奥运会的大国领导人。

很快,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德国也深受其害,失业人数逐渐增加,经济疲软。彼时,德国对华的机械制造出口已经占了德国出口总额的30%。为了克服危机,她选择让意识形态退居经济利益之后,缓和中德关系。

2008年10月23日,默克尔抵达中国参加亚欧峰会。这是她第三次出访中国,极为重视的她特地拜访了中国社会代表,以求了解中国人的想法,弥合东西方思维差异。

风向|从“反华”到“亲华”,默克尔的中国观到底什么样?

 由于行色匆匆,默克尔忘记了带上大衣,因此只能在北京瑟瑟的秋风中同总理温家宝一道检阅欢迎的仪仗。

在与温家宝总理的会谈中,为了回应总理中德关系“正在恢复良好的发展”的表述,默克尔表示,就任总理以来每年都来华访问,这是正确的选择。她在同胡锦涛主席的会晤中还强调说:“在四川发生强烈地震时,我们最大的心愿是帮助地震灾区的灾民。我同时还要祝贺中国成功地举办了奥运会,并成功地举办了包括德国总统出席的残奥会”。

德国《每日新闻报》以“默克尔学会了自我批评”为题写道,默克尔变得更开明了。去年,因为在总理府会见达赖,女总理让很多中国人感到愤怒。现在,女总理开始设法改变自己,像一个孩子般学着理解中国。她开始拥抱中国。

另一家德国媒体以“微笑的力量”为题报道说,默克尔与温家宝两位总理用他们脸上的微笑向大家传递这样一个信息:“中德关系的冰冻期已经过去了”。

 默克尔与温家宝

此次访华成为中德关系走向正常化的标志。至此,默克尔的对华政策摇摆回实用主义利益驱动的传统,秉持实用主义和经济利益优先的原则,在接下来十余年里将价值观这一因素淡化,同时中德经贸关系快速发展,开启德国智库口中的“中德合作黄金十年。”

中国“深度游”:引用邓小平名言,亲自站台肯定中国经济成就

2014年,默克尔宴请到访的中国领导人,赠送了一幅绘制于1735年的“中国地图”。

2014年3月28日,德国柏林总理办公室,默克尔向习近平主席展示一幅18世纪的中国地图 图源:chinafile

而她历次访华的足迹,也已经踏遍了大半个中国,而且都是双方了解大大加深的“深度游”。

2007年,默克尔访问南京,拒绝了奢华的总统套房,执意入住价格仅为前者二十分之一的普通套房。第二天吃早饭时,默默把掉出来的面包盛回盘子里。

2010年,默克尔在西安度过了自己56岁生日。在大唐芙蓉园的早餐会上,默克尔收到了一个寿桃。

 2010年7月17日,德国总理默克尔抵达西安,参观兵马俑 图源:IC Photo

2014年,默克尔闪现成都,在菜市场买了郫县豆瓣酱,跟着厨师长学习宫保鸡丁的烹饪方法。

默克尔在成都菜市场一家杂货摊位前驻足,并花5元钱买了一袋郫县豆瓣酱。德方一名随行人员也花2欧元买了一袋,由于老板不熟悉欧元,就没有找钱

2015年,默克尔走访了合肥周边的一家农户,参观了一所农村学校。

2016年,默克尔参观了沈阳故宫,还收获了来自民俗手艺人捏的“默克尔”面塑小人。午饭时,或许是酸菜炖白肉颇合胃口,她一口气吃了两份。

默克尔在沈阳故宫,和演员交谈 图源:人民网

按照默克尔自己的说法,历次访华期间她经常去中国的一些省市访问,每次都让她感受到中国发展的活力和广度,了解到这个国家更多的故事,也给予她与年轻人以及中国地方政府交流的机会。

实际上,默克尔到访中国的目的不止于此。过去数年间,她每次访华的时间和地点都颇有用意。通常来说,默克尔选择的城市都是德国投资的重点和中德交流的重点。

比如2007年默克尔访问南京,彼时江苏正好是德资在华企业最集中的省份。2012年到访的天津是德企在中国北方最主要的聚集地。2018年默克尔出访深圳,正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前夕。2019年她到武汉参观时,中国首家中德友好医院刚挂牌不久。

不仅如此,默克尔每次访华都会携带大量企业家随行,访问期间通常也伴随着中德合作协议的签订。 2010年,默克尔访华旅程中,中德两国政府和企业共签署总额在44亿美元左右的大单和10项合作协议。2012年,默克尔抵京参加第二轮中的政府磋商,签署了13项政府协议清单和60亿美元的合作协议。2016年,在中德两国总理李克强、默克尔见证下, 三峡集团董事长卢纯与美国黑石集团、德国稳达风电公司 (WindMW) 代表共同签署了《关于德国海上风电项目投资合作协议》。

2020年,中德总理视频会晤 图源:国务院

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的2020年德国与中国双边贸易额显示,尽管受到了新冠疫情影响,但2020年中国和德国双边贸易总额仍创历史新高,达到2121亿欧元(约合1.67万亿人民币),较2019年增长3%。这是中国连续第五年成为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据德国电气电子行业协会消息,2020年该行业对华出口总额达233亿欧元,同比增长6.5%,增幅甚至高于2019年

大量协议和合作的背后,是默克尔对中国务实的经济态度。

与把政府介入视为原罪的英美市场自由主义相反,默克尔一直强调政府、法律政策在竞争中的作用,是有序自由理念的旗手。

2008年金融危机时,有人曾问默克尔,“作为保守派领导人,为何在经济方面遵循让国家干预的政策?”对此,默克尔回答道,“我希望(德国)有尽可能多的市场经济,但在必要情况下国家也会出手干预”。她还引用邓小平的话作为回复,“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怀揣如此信念,在西方一众唱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妖魔化声音中,默克尔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给予了真正的理解。默克尔曾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提到中国。她说, “建议不要仅仅因为中国在经济上是成功的,就将其视为一种威胁。就像德国的情况一样,(中国)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勤奋、创造力和技术技能。”她同样表示,德国无意效仿美国的“脱钩”政策。在多边主义的世界里,“与中国完全隔离不可能是解决办法。”

收购库卡之后:中德竞争加强,默克尔采取“对冲”策略

但中德关系的“琴瑟和鸣”在默克尔的第三任期内悄然发生转变……

中德经贸合作的黄金十年内,尽管德国有意将价值观这一因素淡化,但默克尔政府也试图通过经济合作和人文交往促进中国政治变革,推动中国进入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之中。

2016年,中国美的公司收购库卡30%以上的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这对德国乃至欧盟内部都产生了强烈的震动。库卡是全球四大机器人企业之一,具有极高的行业地位。同时,库卡也是德国制造的象征,“德国工业4.0”的代表企业。中国企业对德国优质企业的并购意味着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并将与德国企业产生正面对抗。

 默克尔试用库卡的机械手臂 图源:nikkei asia

默克尔政府因此对中国的看法产生了变革性的转变——中国的投资不再是完全的互惠互利,反而成为一种“以德国为代价,让中国在技术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威胁。传统“以商促变”的想法已沦为泡影。

美的并购库卡一案最终成为德国对华政策的关键转折点,默克尔政府再次调整了对华政策:两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分歧不可改变,双方在共同关心的领域进行对话和合作,但不盲目扩大合作。《金融时报》将该政策概括为“现实性接触”战略。

一方面,这是维持德国经济运行稳定的需要。 德国工商大会发布的2020年年度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共有约5200家德国公司,是许多德国国际企业销售、利润和投资的前三大市场之一。仅2020年,德国汽车制造商就在中国的电动汽车企业中投资了数十亿欧元,大众和戴姆勒等公司已经高度依赖中国市场。其他德国公司,如化工集团巴斯夫,也在对广阔的中国市场加倍下注。此时默克尔贸然和中国“脱钩”,可能会对本国制造业造成重创。

另一方面,这也表现出默克尔对德国和欧洲实力发展轨迹的悲观情绪。 特朗普崛起后,默克尔认为美国不再是一个可靠的盟友,而一个脆弱的欧洲改变不足以具备抗衡中国的能力。默克尔多次访华期间,对中国追求发展的速度和决心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认为,中国的影响力必然会增加,而德国不能站在错误的一边。

 默克尔和特朗普在2018年6月七国集团峰会上交谈,他们被其他领导人包围。图源:德国新闻办公室

“我恳请大家不要落入新的两极对立局面,而是要根据已有的结果和经验,努力将像中国这样的国家纳入多边体系,并至少平等地对待它。”去年初的一次会议上,默克尔如此说道。

所以, 默克尔也试图通过“现实性接触战略”在中美对抗之间寻求一条中间道路,为德国发展保有最大的回旋余地。

德国一方面充分利用中德贸易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试图以“对冲”的方式应对与中国的经济竞争,并在印太地区寻求伙伴关系的“多元化”,从而分散对中国的经济依赖。

中欧领导人会谈

默克尔在利用欧盟轮值主席的身份大力促成《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的同时,还大力推动欧盟在印太地区缔结自由贸易和投资保护协定,呼吁德国经济界的投资和出口要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在印太地区赢得中国以外的新市场。在去年德国经济亚太委员会论坛上,西门子公司总裁兼亚太委员会主席还称,未来将把越南和印度尼西亚列为重要的投资选择。

与之相类似的是默克尔政府对中国5G技术的暧昧态度。 2020年1月18日,默克尔召开联盟党高层会议,核心议题是讨论德国的5G网络建设是否采用华为、中兴等中国供应商提供的设备和元件。默克尔此前多次力排众议表态称,德国5G建设不应排除华为。

同年12月,德国通过了《信息技术安全法2.0》,允许华为5G设备在一定条件下进入德国。但实际上赋予了当局在网络安全方面阻止华为介入该国建设 5G 网络的权利,以避免因采用5G技术而加强对中国的依赖。不久之后,德国以“国家安全”为由,拒绝了中国公司对德国一家专门从事包括 5G 在内的卫星和无线电技术公司的收购请求。

2020年12月16日,默克尔在德国柏林联邦议院回答议员关于德国政府政策的提问 图源:美联社

无独有偶,2021年3月末,美国向德国提出“联合制华”、重建美欧“统一战线”的邀请。默克尔怀揣巨大压力,仍然拒绝了“站队”要求。她表示,“尽管我们和美国有共同的价值基础,但我们也有各自的利益”。立陶宛退出中国-中东欧“17+1”合作机制、欧洲议会通过涉港反华决议。一片嘈杂之中,欧洲反华浪潮奔流而下,默克尔治下的德国却逆势而行,加强经贸合作,反对“联合制华”,对中国释放了鲜有的善意。

在近几年辗转腾挪的手笔中可以看出,默克尔本人远远谈不上“亲华”,但可以称得上是基于实际利益的友华。她对中国青眼有加,也不过是将其务实态度一以贯之到了中德关系之上。默克尔擅长深思熟虑后找到出最正确的第一步,对华的友好态度便是她交出来的答卷——归根到底,是因为中德友好最有利于德国的快速发展和崛起。

当地时间2020年12月9日,德国柏林,默克尔在议会发表讲话,呼吁德国人遵守防疫规定 图源:IC photo

何去何从:骨折修养中的推荐书目,透露了中德关系的未来线索

9月26日,默克尔在大选之后将正式告别这个坐了十六年的位置。未来,新任总理还会延续默克尔的友华政策吗?

 当地时间2021年9月26日,德国柏林,德国举行联邦议院选举,报纸头版报道德国大选。图源:IC photo

首先,从现实需要来看,默克尔对华的“现实性接触”战略是德国崛起大战略的重要方面。 德国要想担负起在西方世界的领导责任,提升自身地位,就必须以“正确”的方式和中国相处。而从目前来看,美国的“脱钩”政策,可行性不大。

其次,默克尔本人也有将目前的对华政策延续下去,作为政治遗产的想法,也作了相应的布置。 但本月德国外交部宣布新任驻华大使贺岩突然离世,可能会对默克尔提前布置好的政治蓝图产生影响。据德国《焦点》周刊报道,贺岩是默克尔奉行温和对华路线“核心圈子”的一员,但贺岩去世后,“默克尔不仅失去了一名忠实支持者,还有一位不会想着惹恼北京的战略家”。

最后,当下的对华政策能否被顺利继承,还取决于谁会继承“默克尔衣钵”。 德国联邦选举委员会27日凌晨公布的初步计票结果显示,德国社民党在26日举行的联邦议院选举中领先,得票率为25.7%,现任总理默克尔所在联盟党得票率为24.2%。同时,令人忧心的是,根据皮尤研究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现在约有 71% 的德国人对中国持负面看法。

但无论如何,中德友好的桥梁已经架起,就很难在朝夕之间倒塌。而且中国和德国在全球历史中正在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

 一辆辆载满货物的列车正从山东威海港口驶向德国境内的“中国城”杜伊斯堡

2013年,因滑雪盆骨骨折的默克尔,为了打发漫长的痊愈时间,开始阅读大部头历史书《世界的转变》,后来她在多个场合推荐了这本书,曾与默克尔交谈的作者表示“她(默克尔)非常认真地看待世界秩序(或混乱)长期以来的演变方式。”

而这本书的核心思想就是“在历史中区分东西方没有什么作用……不应该把它(全球化)看作是一个连贯、不间断地朝着想象中的“全球现代性”发展的过程……全球化总是不均衡、没有连贯性、可逆转、充满矛盾的,其中会有赢家和输家。这其中起作用的因素不是自然,而是人。

默克尔的中国态度和中国政策,恰好成为历史这本大书的当代注脚。

来源:风向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4-20 08:20 , Processed in 0.02364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