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老辰光网 返回首页

caiyh的个人空间 http://www.myoldtime.com/forum/?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侠客岛:搞排除中企“清洁网络”?蓬佩奥不记得斯诺登了吗

已有 143 次阅读2020-8-8 06:23 |系统分类:时政

侠客岛:搞排除中企“清洁网络”?蓬佩奥不记得斯诺登了吗

8月5日,蓬佩奥召开记者发布会(图源:路透社)

8月5日,蓬佩奥召开记者发布会(图源:路透社)

反华,似乎是蓬佩奥近期唯一的工作。

最近,他又率领美国国务院开始了新一轮“头脑风暴”,这次是思考如何向中国互联网企业再发动一轮攻击。

8月5日,蓬佩奥召开记者发布会,先期公开了他的目标——在美国建立一个排除中国企业的“清洁网络”。具体来说,他将想办法从电信运营商、手机应用商店、手机APP、云服务、海底光缆这五个方面打击中国互联网企业。

内容

在当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蓬佩奥宣称,将把对华为的打击行动升级为包含五方面措施的“清洁网络”计划。主要包括:

清洁运营商(Clean Carrier),不受美国信任的中国电信公司不能为美国提供国际电信服务;

清洁商店(Clean Store),从美国区的应用商店下架不受信任的中国APP;

清洁应用(Clean Apps),阻止华为和其他不受信任的中国手机厂商预装或下载美国的手机应用;

清洁云(Clean Cloud),限制中国云服务提供商收集、存储和处理美国数据和信息的能力,包括阿里巴巴、百度、中国移动、腾讯等公司;

清洁光缆(Clean Cable),阻止华为等中国公司竞标建设连接美国和其他国家网络的海底光缆项目。

说白了,按照蓬佩奥的设想,未来在美国的手机应用商店里看不到中国APP,没有美国数据存储于中国企业的云服务中,中国手机上也没有美国的APP

按照历次反华演讲的惯例,蓬佩奥在最后又鼓动其他西方国家加入美国“确保数据安全”的行列,呼吁“所有人都要使用值得信赖的清洁供应商”,还生造出目前世界有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清洁国家”(Clean Countries)这种奇怪的表述。

显而易见,“清洁网络”的想法非常极端。蓬佩奥等美国政客似乎觉得逐个打击华为、TikTok太麻烦,最好来个彻底的“一刀切”,把中国互联网企业全部阻断于美国市场之外。

蓬佩奥在推特上介绍其“清洁网络”计划(图源:网络)

蓬佩奥在推特上介绍其“清洁网络”计划(图源:网络)

反应

不过,在美国媒体看来,蓬佩奥的计划过于狂妄。

美国知名的科技媒体Business Insider认为,白宫开出了一份“狂野计划”(wild plan)。

美国科技媒体Verge说:白宫计划在互联网上对中国科技企业发动一场“大清洗”,但目前看,这只是在吓唬人。

Verge指出,这项计划“模糊而咄咄逼人”,在规模上看似“宏大”,但怎么执行呢?尤其是本届美国政府目前的头等大事是几个月后的大选。

有网络专家表示,这项计划目前停留在“言论”和“唬人”的阶段,没有技术细节显示美国政府可能真去执行这个计划,也没有证据显示立法机构准备动用法律工具去实现这个改变。

同样,美联社采访到的专家也认为蓬佩奥此项计划在美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法律障碍。一名欧亚集团的分析师认为:“蓬佩奥的提议含糊不清,可能是非法的。”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苏珊·阿隆森直言:“这是一个公关噱头,没有细节,只是一个目标。”

但英国BBC认为,不管蓬佩奥的计划能否实现,美国向全球互联网产业释放的信号是令人忧心的——美国准备拆毁全球互联网!

英国萨里大学一名网络安全专家对BBC说,美国的想法最终会让全球互联网分裂成一块块互相隔断的区域。

蓬佩奥公布的5G“清洁公司”(图源:网络)

蓬佩奥公布的5G“清洁公司”(图源:网络)

噱头

尽管蓬佩奥的“清洁网络”计划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设想,但我们仍要保持足够的警惕,因为本届美国政府打击中国科技企业的大棒不会停止挥舞。

就在今天(8月7日),美国又对微信下手了。白宫方面发布了一份新的行政命令,要求在命令下达的 45 天后,“禁止任何人与微信有关的任何交易,或与受美国司法管辖的任何财产与腾讯控股有限公司的交易”。

这项行政命令的内容令人费解,但市场推测,这也许意味着45天后美国政府要“封杀”微信。此事导致今天港股的腾讯控股应声大跌。

同时,今天白宫还签署了另一项关于TikTok的行政命令,要求如果字节跳动不在45天内出售TikTok,将禁止美国公司进行任何与字节跳动相关的商业往来。

在这两项行政命令中,白宫方面引述的理由依然是它们威胁到了美国的“国家安全”。

如今,国家安全已经成了美国打压中国企业的“万能筐”,什么商业问题、技术问题、经济问题都往里塞。但显然,这种慌不择言的实质是美国无法接受中国互联网企业的追赶乃至反超

更何况,本届美国政府面临疫情失控,此时唯有猛烈升级“反华牌”,不断出招激化中美矛盾,才能转移美国人民的注意力,为倒数不足100天的大选再增加几张选票。蓬佩奥的“清洁网络”计划,恐怕也是这个背景下的“大噱头”。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蓬佩奥公布“清洁网络”计划的同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接受了新华社的采访。

王毅说:“美国并没有资格打造什么‘清洁国家联盟’,因为它自己早已满身污迹。美国在全世界窃听、监控其他国家的不良行径已是世人皆知。”

曝光美国“棱镜”计划的斯诺登(图源:网络)

曝光美国“棱镜”计划的斯诺登(图源:网络

是的,大家都记得“斯诺登事件”、“维基解密”的网络安全事件,以及美国搞的“棱镜门”、“方程式组织”、“梯队系统”的网络监听监视行为。自己浑身污迹,还大谈什么“清洁网络”,真是贼喊捉贼

来源:侠客岛


美知名学者:美国“四人帮”反华言论毫无根据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网站8月4日发表美国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摩根士丹利前亚洲区主席斯蒂芬·罗奇的一篇文章,题为《美国的“四人帮”发话了,但他们不理解美中现实》,内容编译如下:

美国的“四人帮”发话了。在过去一个月,特朗普政府的4名高官发表了一系列精心策划的反华演讲,言辞之激烈令人想起上世纪50年代的给“赤色分子”扣帽子行为。

国家安全顾问罗伯特·奥布莱恩最先把中国视为意识形态威胁;接下来,联邦调查局局长克里斯托弗·雷谈到了间谍活动;司法部长威廉·巴尔负责谈论经济领域;然后,国务卿蓬佩奥对这些内容进行整理归纳,于7月23日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尼克松图书馆向中国全面开战,为尼克松总统1972年对中国进行历史性访问所开启的美中关系提供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注脚。

目前,美国公众对中国的看法处于历史低点,因此“四人帮”粉墨登场。不幸的是,他们的观点似是而非,充斥着阴谋论,完全没有基于事实的分析。这体现在3个关键领域:经济、新冠疫情责任推卸和美中关系的特点。

作为一名经济学家,我一直强调外贸在影响美国经济方面的作用。这4名官员都是律师出身,谈论经济领域时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和经验。不过,这就是政治,谁都可以夸夸其谈。即便如此,他们与现实的脱节也令人震惊。

美国的全国储蓄严重不足。2020年第一季度,国内净储蓄率——个人、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储蓄总额——仅占国民收入的2.9%。这比1960年至2005年这45年间7%的长期历史平均水平的一半还低,而且还是在美国暴发新冠疫情之前的数据。由于缺乏储蓄且希望增长,美国从国外进口过剩的储蓄——即引入海外投资,并为吸引外国资本而造成巨额贸易逆差。

巴尔不仅毫不了解贸易逆差如何影响美国经济的储蓄难题,他也没有领会在涉及中国时最重要的一点:2019年美国与中国的双边商品贸易逆差为3460亿美元,而我们的商品贸易逆差总额为8530亿美元,虽然中国占据了其中最大一部分,但美国与102个国家都存在多边贸易失衡情况。

因此,在不解决严重的国内储蓄问题的情况下限制对华贸易,就像调整“泰坦尼克号”上的座位顺序。美国的其他贸易伙伴只会提供价格更高的进口产品,从而对美国消费者征税。“四人帮”在大多数经济学入门课程中,他们的成绩都会不及格。

其次,阴谋论长期以来一直是特朗普政府的名片。在涉及中国时,蓬佩奥率先采用了这一战术。他是特朗普政府今年早些时候就新冠疫情指责中国的主要人物,鼓吹病毒是从实验室泄漏的,并指责中国政府掩盖事实。同样,在疫情暴发之初,蓬佩奥大言不惭地使用种族主义言辞,把新冠病毒称为“武汉病毒”或“中国病毒”。

蓬佩奥似乎知道讲真话的人的价值:他公开赞扬对这种病毒表示担忧的武汉医生,但他又试图打压那些公开反对他老板的美国“吹哨者”,这是一种极其虚伪的行为。

最后,“四人帮”描绘了一幅单方面关系的图景,坚称中国需要美国远远超过我们需要他们。从经济角度看,没有什么比这更离谱的了。收入有限的美国消费者当然需要中国的低成本商品来维持生计;美国财政部仍然需要中国作为我们激增的联邦债务的最大外国买家;而在国内面临增长问题的美国公司则需要中国作为美国的第三大出口市场。简而言之,这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双向关系,这种关系的崩塌势必会破坏美国经济的稳定。

在急于妖魔化中国的过程中,美国的“四人帮”的论点与其说是对一项地缘政治宏大战略的阐述,不如说是面向国内政治的胡言乱语。据《政治报》报道,今年4月共和党分发的一份文件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这份文件表述的基本原则很简单:在美国新冠疫情愈演愈烈之际,“不要为特朗普辩护……而要攻击中国”。眼下,疫情中的美国走向深渊,对特朗普的辩护愈发苍白,于是“四人帮”带头执行了类似的战略。

来源:参考消息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4-26 05:55 , Processed in 0.02081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