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老辰光网 返回首页

caiyh的个人空间 http://www.myoldtime.com/forum/?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獐子岛3亿扇贝突然死了!到底为啥?当地居民道出原因…

已有 171 次阅读2019-11-16 09:46 |系统分类:时政

子岛3亿扇贝突然死了!到底为啥?当地居民道出原因…

对于獐子岛上的居民来说,獐子岛集团家喻户晓。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獐子岛就享有“海上大寨”的称号。当时,獐子岛岛民从事海上捕捞,过着集体生活,凭着苦干实干的精神,创造出了单船捕捞和总捕捞量的全国纪录。

然而近年,隔一段时间,獐子岛这家公司的扇贝新闻就要出来露一露面,扇贝逃跑,扇贝减产,这些业绩“噩耗”曾经反复披露。獐子岛集团的主要产品扇贝也因为五年内三次跑路被网友戏称“旅行扇贝”。

损失超3亿,獐子岛的扇贝突然死了

11月11日晚间,上市公司獐子岛发公告称,根据公司11月8日-9 日已抽测点位的亩产数据汇总,已抽测区域 2017 年存量底播虾夷扇贝平均亩产不足 2 公斤;2018 年存量底播虾夷扇贝平均亩产约3.5公斤,亩产水平大幅低于前10 月平均亩产 25.61 公斤,公司初步判断已构成重大底播虾夷扇贝存货减值风险。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正常情况一亩产20到30公斤的扇贝,突然就只剩下不到2公斤,亩产暴减超90%,抽测结果显示,扇贝出现了大比例的死亡。这一次造成的损失价值3亿元。

扇贝真的死了吗?专家调查组赶往实地考察

11月16日,獐子岛集团组织媒体记者们与大连市农业农村局的专家,出海到獐子岛扇贝受灾区域抽检查看扇贝受灾情况。

一段现场记者拍摄的视频中,捕捞人员拿着扇贝空壳说:“刚死不久”。捕捞人员:“刚死的壳还连着,要不壳就不连着了……”

在此前的公告中,獐子岛集团称公司按平均6000亩/点位并均匀分布,共抽检点位97个,结果2017年及2018年底播虾夷扇贝亩产过低,不足以弥补采捕成本。獐子岛集团市场部工作人员孙坤说,昨天的抽检,由专家和记者在这97个点位中任意指定。

孙坤:“在我们公告的抽测海域,媒体在上面选了一个点位,我们就坐船到大家伙指定点位上,捞出来看一下。捞上来后船员分选,把活的挑出来,称一下活的大概有多重。”

据现场记者的报道:记者船与专家船先后查看三个相同的抽测点,分别为26号、21号和72号。其中26号由獐子岛指定,后两个分别由记者和专家随机抽取,三个点抽测采捕面积均为5.5亩,分别收获活扇贝约26公斤、18.5公斤及105.5公斤。

孙坤:“ 26公斤,但这是5.5亩的面积,你用26得除以5.5。”

记者:“正常的每亩就应该差不多有26公斤了?”

孙坤:“我们公告上,前1-10月份的正常生产平均我记得是25还是26?”

据报道,记者随机抽取的21号点,采捕人员没有进行现场分拣和称重,采捕船停留时间短,18.5公斤这个数据为獐子岛人员随后发给记者。

五年三次大减产,当地居民道出原因

这是獐子岛扇贝过去五年间第三次大规模减产。此次扇贝死亡具体原因目前还未公布,獐子岛集团董事长吴厚刚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扇贝是“自然死亡”。吴厚刚:“自然死亡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有温度方面的、病害方面的原因,还有的原因我说不准,海洋生物技术方面的专业性比较强。”

獐子岛集团在养殖海域底播的扇贝看起来难以管理,但是在当地居民白先生看来,獐子岛的扇贝“很听话”。

白先生:“獐子岛的扇贝非常听话,要他死他就死,让它跑它就跑。”

另一位经营餐厅生意的居民说:

餐厅老板:“看我们吃的大扇贝老大了。”

记者:“你们自己捕捞的还都正常?”

餐厅老板:“咱家就有啊!”

在他们看来,獐子岛集团的扇贝死亡,根本不是新鲜事。2016年,岛上的居民就反映过相关问题:扇贝死亡绝非自然原因。

居民:“这些年都没怎么投苗,就算投苗了费用也比正常高很多。它没有钱投苗,没有资金,这是一。第二,人家也不卖它苗,有的时候(隔壁)海洋岛把好苗收走了,那些破苗没人要了,让他们买了。”

经营连年亏损,跟管理有直接关系。

居民:“(假设)我是个员工,今天下班的时候,就带着扇贝、带着海参、带着鲍鱼回去,一天卖个1000、2000的。”

可查公开资料印证了居民们的说法。据多家媒体报道,几年前,獐子岛还发生过2600万元扇贝遭内部人事盗窃的事情,一名业务经理2011年私下将獐子岛价值2600多万元扇贝冻品卖给一个买家,并获得300余万左右的回扣。

獐子岛集团财务问题频出

查清扇贝死亡真相是当务之急

其实,獐子岛集团的问题并不止于此。就在今年七月,证监会确认,因董事长吴厚刚等公司20多位负责人失职,獐子岛涉嫌财务造假、内控重大缺陷、信披违规等问题。此次扇贝突然死亡是否与财务造假相关?证券制度能否约束?

在证监会的调查中,獐子岛集团的财务问题有很多。比如,其将部分 2016 年实际采捕海域调至2017 年度结转成本,致使 2017 年度虚增营业成本 6159.03 万元。简单来说,虚增营业成本,利润就会降低,有时候企业可以在税费上得到优惠,或者可以填补企业的其他窟窿。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高杰英表示,扇贝作为生物资产,具有实物数量难以确定、季节性和周期性强等特点,但公司需要对问题做出清晰合理的解释。她认为,目前最重要的是查清楚扇贝的情况及獐子岛集团的真实业绩。

高杰英:“这个事情不能一而再再而三。不说道德风险,运营管理能力上来讲,也说明企业的风控非常糟糕,对产品质量的管理是非常糟糕的,企业要在你的可控范围内去搞生产。”

“多灾多难”的獐子岛扇贝

獐子岛的扇贝,已经成为股市里一道奇特的风景线,奇就奇在它的“多灾多难”,竟能在短短几年间,上演三次类似的戏码,一起来回顾一下獐子岛扇贝的神奇走位↓↓↓

2014年10月,獐子岛突发公告,声称2011年与2012年的底播海域虾夷扇贝,因冷水团异动导致近乎绝收,因此巨亏8.12亿元。上演了“扇贝跑路”1.0版。在这次事件后,公司一度披星戴帽,连亏两年,差点退市,2016年勉强扭亏保壳。

2018年1月,獐子岛又突发公告,声称2017年降水减少,导致饵料短缺,再加上海水温度异常,大量扇贝饿死。2017年业绩变脸,巨亏了7.23亿,上演了“扇贝饿死”2.0版。

不到一个月前,2019年10月19日,面对深交所的业绩关注函,公司还自信地表示,扇贝的投放采捕正按计划进行,不存在减值风险。结果,话音刚落,就再次曝出扇贝存货异常、大面积自然死亡的消息,而且原因不得而知,上演了扇贝“自然死亡”3.0版。

来源:综合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央视财经、中国基金报等



扇贝死亡事件背后的獐子岛:资源被透支,有岛民称这里已不能生存

▲ 獐子岛集团的办公楼

如果是5年前,小李还会很自豪地对外说自己是獐子岛人。但近几年“獐子岛扇贝”沦为笑柄,岛上没有更多营生来源,很多岛民在计划尽快逃离这是非之地。

11月14日,红星新闻登陆獐子岛实地探访了解到,尽管獐子岛发公告称,扇贝近期出现大比例死亡,但多数岛民向红星新闻透露他们对此存疑。

另一方面,岛民们由于“无权”在獐子岛集团确权的海域下采捕,早就尝试转行,也有人选择离岛另谋出路。

【1】

扇贝壳成堆

岛民称并非全为近期死亡

13日,獐子岛回复深交所关注函称,尚未能获知导致本次虾夷扇贝大规模自然死亡的具体原因。更严重的是,獐子岛认为,部分海域虾夷扇贝死亡情况可能还将持续。

红星新闻也来到獐子岛集团的贝类资源养护事业部打探“扇贝死亡之谜”,工作人员以“不能接受采访”为由拒绝回答问题。

为了证实扇贝情况,红星新闻前去集团拉贝船停靠的码头附近打听,但多数船员闭口不谈,匆匆离去。“哪儿还有扇贝,都死光了,不知道原因。”

有船员说扇贝是得病死的,近几年一到这个时期就死。但红星新闻追问是什么病时,这位船员又表示没结果,专家也不知道。

在另一处码头,红星新闻看到有人打捞扇贝壳,询问得知都是死掉扇贝的壳,2天大概有6千斤。但红星新闻发现,这些扇贝壳有些发白有些发黑。据岛民解释,这并不全是近期死亡的扇贝壳,期间夹杂很多死了很久的壳。也就是说,所谓打捞出来堆在那边的“死扇贝”,并非全部是近期刚刚死亡。

▲ 獐子岛东獐子渔港,两天来拖贝船捞起的虾夷扇贝空壳

“扇贝大规模死亡”的说法并不能让靠海为生的岛民们信服。每当红星新闻询问“扇贝为何死”的话题,大多数岛民都干笑几声。“你相信扇贝死了吗?”有岛民反问。

【2】

扇贝死因受质疑:

日本虾夷扇贝耐寒耐活,放冰水5天都不会死

獐子岛曾是岛民心中的骄傲。这个地处黄海与渤海交汇海域的小岛,是世界公认最适宜海洋生物生长的纬度,这里有特殊的大陆架结构,处于辽南沿海与近海交汇处。

“阳光好的时候,海水深可见底。”在岛上开出租车的大芬向红星新闻介绍了獐子岛的海域优势,“海底银行,说的就是獐子岛。”说起獐子岛海产的品质,大芬表示附近海域除了海洋岛,几乎没有其他能和獐子岛媲美。

▲ 獐子岛产的虾夷扇贝

公开资料显示,獐子岛海域具有独特而神秘的生态环境,该海域平均水深达35米,属深水岛类型;平均水温11o,常年寒冷,流速0.75m/s,海流湍急,0污染,盐度31‰,是仅有的国家级海珍原种场,该区域的海洋产品都有着世界公认最好的口味和营养价值。再加上距黄海冷水圈较近,海水交换能力和自净能力强,又远离大陆和主航道,污染度低。

▲ 獐子岛附近海域饲养虾夷扇贝用的浮筏,一艘拖贝船驶过

但这样一个极致海域,却接连爆发“扇贝大规模死亡”的消息。“死是很正常的,养海产这事七分看天,有死的太正常不过。”岛民老王继续强调,“但它(獐子岛集团)说的大规模死亡不可能。”

老王表示,獐子岛养殖的是日本虾夷扇贝,当地水温比獐子岛冷很多。这种贝耐寒也耐活,放到冰水里5天都不会死。对于之前“冷水团导致扇贝绝收”,当地岛民根本不信。

也有一种说法称,獐子岛集团用的拖网会破坏海底植被,扇贝的生态链得不到保障,从而导致扇贝死亡。但老王和其他几位岛民并不这么认为,“破坏植被虽然有可能,但几十年来獐子岛包括海洋岛都是这样收扇贝的,可你看海洋岛有这些事吗?”

▲ 一艘拖贝船驶离獐子岛东獐子渔港

岛民们也不相信扇贝是受污染而亡,“如果真是因病,水产研究所和养殖专家都能查出来。海洋岛的虾夷扇贝肯定也会受牵连。”但现状是,似乎只有獐子岛的扇贝“多灾多难”。

按照岛民的说法,扇贝“死亡”一方面是正常死亡,加之投苗的质量不高;另一方面则与被岛民们深恶痛绝的“造假虚报”有关。

今年7月,经证监会调查认定,獐子岛公司近年的业绩涉嫌财务造假,2016和2017年度虚增利润数亿元之多。早在2016年,就有2000名岛民实名举报2014年的“冷水团造成收获期的虾夷扇贝绝收事件”原因是提前采捕和播苗造假,并非自然灾害。

▲ 獐子岛东獐子渔港

【3】

獐子岛曾在休渔期采捕野生海参

不少岛民准备打折卖房

靠海为生的岛民可选择的职业本就不多。在獐子岛,居民们的可选范围主要有3种:去獐子岛公司打工,一个月2千到4千不等;做个体户,开门市店;做渔民,个体单干打渔。

单干打渔这条路也不好走。6年前老王就做起了海钓,据他介绍,现在有五六百岛民靠这个营生,一年收入在4万之下,十分微薄。

▲ 獐子岛东獐子渔港停泊的拖贝船

打渔也是个看天吃饭的职业,且时间并不固定。11月的大连已寒风刺骨,但这是休渔期之后、元旦之前收获颇丰的时机。外出海钓的岛民只能抓紧这一两个月的时间进行采捕。

而与周边其他岛不同的情况是,獐子岛附近的多数海域均被公司“确权”。据岛民反映,獐子岛对300万亩海域10年来实行着整体管控,不许岛上居民在其海域上作业,他们只能去更远的海域进行采捕。

此前獐子岛集团曾发布《确权海域拉管钩钓生产管理规定》,明确禁止外来船只进入“确权海域”。

也有些岛民索性放弃了出海打渔,在岛上开店卖海参。据红星新闻走访了解,獐子岛镇上只有10余家海参店,几乎全为近两年新开。原因是,集团公司“终于”愿意出售这些海产给本地岛民。

▲ 獐子岛镇上的海参店铺

岛民小李透露,此前集团公司的海产会加工外销,但近些年獐子岛公司连年亏损,为了节约加工成本,也为了能尽快使海产“变现”,集团才破例卖给岛民。

但獐子岛的海参资源也在“告急”。有海参店老板反映,收上来的海参个头均不大。岛民的反馈是:海参一般的生长时间为3年,现在不等其长大就都被收割卖钱了。

今年10月,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獐子岛在伏季休渔期开展野生海参采捕,或已涉嫌违规。此次在8月伏季采捕海参的数量高达数万斤。獐子岛的海参资源也在逐步透支。

“这里已经不能生存了。”作为獐子岛土生土长的岛民,老王已经着手想把自己开的渔家乐卖掉,迁到别岛上。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岛民向红星新闻透露,正在找寻买家,打折卖房。

▲ 獐子岛东獐子渔港停泊的拖贝船

小李是目前还坚守在獐子岛生活的为数不多的年轻人。他说,獐子岛从2012年的1万多岛民,到现在户口在册的只剩4千余人,“老弱病残穷”,他这样形容还留在岛上的居民状态。

他不知道自己将会在什么时候离开,“也许下一次再看新闻,你们看到的不光是扇贝没了,可能海参也没了,人也走光了。”

红星新闻记者 王田 赵倩 大连报道 摄影 王勤

来源:红星新闻



獐子岛为什么一年不如一年?前员工揭露扇贝谜团

▲獐子岛东獐子渔港

“不存在财务洗大澡”“决定进一步压缩养殖面积”……经过数日等待,11月19日晚间,獐子岛对深交所关注函予以公告回复。

从10月獐子岛发公告称“底播虾夷扇贝并未出现异常情况”,到11月11日晚再发公告称“底播扇贝在近期出现大比例死亡,部分海域死亡扇贝比例达80%以上”,獐子岛又一次经历“过山车”式转变,背后真相也越发扑朔迷离。

“公司说的话,我们一个字都不信。”红星新闻记者多日赴獐子岛实地探访,从岛民处了解到,有关獐子岛的“信任危机”从未停止。

自2018年扇贝“瘦死”事件后,当年2月,獐子岛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根据证监会的调查结果显示,獐子岛2016年和2017年的财报数据均涉嫌虚假记载。其中,2016年的亏损业绩经“调整”后转为盈利;而在更早之前,2000名岛民实名举报称2014年的“冷水团造成收获期的虾夷扇贝绝收事件”的原因是“提前采捕和播苗造假”,并非自然灾害……

“你问这里任何一个老百姓都知道,獐子岛是怎么‘倒下’的。”远在獐子岛几十海里外,海洋岛的岛民老宋如是说。

▲獐子岛集团的办公楼

余波散不去:

獐子岛员工锐减,良种厂只剩10余人

“这种骗3岁小孩的伎俩再不终止,股民、岛民会赔得连裤衩子都不剩!”关注到最新的公告情况后,11月20日凌晨4点,有獐子岛岛民在朋友圈留下了这段忿忿不平的话。

岛民们的“怨恨”并非没有缘由。有外地迁至岛上30余年的居民曾说,自己见证了獐子岛“从不好到好,再到不好”的过程。

如今的獐子岛今非昔比,荒凉随处可见。据岛民透露,辉煌时期,獐子岛在岛内开有3家育苗厂、1座大型加工厂、1座鲍鱼厂,以及8支养殖队。在2012年一则有关ISO14001的认证通报中,獐子岛渔业所属6个单位——海珍品原良种厂、育苗一厂、育苗二厂、育苗三厂、鲍鱼育苗厂和水产增养殖分公司赫然在列。

但如今这些厂相继关停,育苗一厂、二厂的牌匾都鲜见踪影。只剩位于岛上一隅的“大连海珍品原良种厂”还在艰难维持。

这里是首批全国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国家级水产良种厂,它还是大连海洋大学的实践教学基地。可斑驳的牌匾、空荡的大楼,像废弃工厂一样的地方,让人很难相信这里此前会孕育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扇贝幼苗。

有该良种厂员工告诉记者,之所以看着没人,是因为“人都调到别的部门工作了”。按此员工说法,每年1-5月是育苗期,下半年基本停滞,会搞些准备工作,在良种厂里上班的人本就不多。

▲獐子岛附近海域饲养虾夷扇贝用的浮筏

而谈到如今这里的育苗情况,该员工直言“有时能育几个亿,有时颗粒无收”,但也有岛民表示,獐子岛目前的扇贝苗是从外部购买,自己育苗已是一小部分。

从公开数据来看,獐子岛员工人数也在逐年衰减。据wind数据统计,从2012年员工总数4421人下降至2018年的2711人。其中技术人员更是从842人锐减至43人。

缺人带来的影响对扇贝幼苗来说是“致命”的。前獐子岛公司养殖员工老刘告诉记者,由于对水温等多项指标有严格要求,育苗最重要的是人员必须到位,“要像照看孩子一样轮班看护。”而在扇贝的养殖阶段,还有分笼、清理吊笼等大量需要人工的工作,“人力”是养殖扇贝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老刘曾在獐子岛公司工作12年,按他描述,巅峰时期的良种厂有近200号人,但如今只剩十来个,根本无法顾及扇贝苗。“现在值班的每天就1个,谁能盯一宿?”育一回死一回的尴尬现状,导致扇贝苗急剧短缺。

▲獐子岛附近海域饲养虾夷扇贝用的浮筏,一艘拖贝船驶过

揭秘造假:

收购贝苗作假,还往里面掺石子

自己育苗并非唯一办法,公司也会从獐子岛附近的大长山岛、海洋岛,甚至山东等地采购扇贝苗。

但买入情况是否真实,一直被岛民诟病。“如果獐子岛在买苗这事上不造假,也不至于变成今天这样。”

在公司做过养殖、播苗的老刘深谙“收苗的门道”,他收过几次,养殖户们提前和船上查苗的人联络好,准备现钱往他们兜里揣,相当于吃回扣。

“本来一斤应该是8个苗,我就能给他记录成16个。”这种“走后门”的形式在养殖户和收苗工之间广为流传——养殖户“多卖苗”,收苗工赚外快,皆大欢喜。

老刘讲得很直白,“只要给钱,1斤沙子都能记录成16个苗;要是不给钱,16个苗没准就当做三四个记。”

做假账的后果是,原本应该收上100亿个苗,实际可能连60亿个都不到,剩下40亿个或许是沙子、石头。但不管是何物,在撒向大海之前,“减产”已成事实,这40亿个苗都已凭空蒸发。这也是一直以来,为何獐子岛的岛民对“扇贝死了”一事心有怨气,“压根就没播过那么多苗,扇贝上哪儿死?”

▲一艘拖贝船驶离獐子岛东獐子渔港

多位曾在獐子岛工作的前员工、养殖户也向记者证实存在这种作假方式。2012年,《第一财经日报》也曾报道过该现象。

“10年前就是这个样。”老刘透露这种“业内潜规则”,凡是给公司做养殖、拉贝的人都心知肚明,但没人会站出来反对。“大家就靠着工作维生,谁敢说?把你开除。”

时任公司养殖事业一部总经理助理的吴厚记是董事长吴厚刚的亲弟弟,常年负责在海洋岛收购苗种。2012年因内部举报,公司认定其在整个收苗和播苗上负有管理责任。吴厚记也因而离开公司。

岛民们认定吴厚记是扇贝出事的罪魁祸首。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2012年獐子岛集团存在贝苗里掺石子等现象。当年3月28日,大连市长海县公安局立案调查此事。该事件最终结果是负责购苗的吴厚记被内部处理,离开集团,而该事件所涉及的其他人员被判了刑。

然而,这件事并未对吴厚记造成太大影响。企查查显示,在离开獐子岛公司后,吴厚记成立了大连盈瑞养殖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水产养殖技术咨询及服务、经济信息咨询,工商资料显示吴厚记为法人及大股东,经营情况未有公开披露。

▲獐子岛东獐子渔港,两天来拖贝船捞起的虾夷扇贝空壳

偷盗成风:

有内部司机私下拉扇贝出去卖

因管理漏洞造成的恶果远不止这些。2012年,《每日经济新闻》还报道过除贝苗掺假之外的事——獐子岛价值2600万元的扇贝遭内部人盗窃,“主谋”获得了300余万元的回扣,企业高管也涉及其中。

“从海里到船上,从船上到岸上,再从岸上到金贝广场里面。”老刘解释,这种盗窃手法存在于任何一个环节,原本海里捞出10万斤的货,经过这几个环节后,最后可能就剩3万斤,贝去哪儿了?“早让人半道劫走了!”

这样的偷窃和丢失早已是岛内公开的秘密,2018年2月,央视财经就曾探访獐子岛,并报道了关于“内部员工偷盗成风”的事情。该报道中,受访者表示,他们见过有内部的司机明目张胆往外送货;有卸贝工人轿车后备厢塞满扇贝,拉走去卖……

“如果家里有亲戚在公司干养殖,我给100斤的钱,他能给我称180斤。”老刘说,就算是再普通的员工,也有“权力”多送一斤半斤,“我早年在养殖公司,要啥我都能给你搞到。现在我走了,我再找在职那帮人,要啥也能给我。”老刘补充道,早年獐子岛员工好几千人,“就是一人偷拿一斤也是不少了。”

“老说獐子岛公司快倒闭了,就是这些事闹的。”老刘说。

1992年,獐子岛公司的前身是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集体所有制企业。2001年4月,公司进行了股份制改革,2006年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深交所。10余年时间,公司从集体经济转为股份公司。

老刘怀念上世纪90年代的獐子岛,几乎家家有船出海打渔。有岛民回忆自己出海打渔那些年,最高的一天能挣两三千,“每天都能见到钱,每年都能存上钱。”

但在吴厚刚接手獐子岛公司后,情况变了:岛民们反映自己的渔船被公司收走,改为被安排在集团工作。曾经靠海为生的百姓不能自己出海,为公司打工又收入微薄。

▲獐子岛东獐子渔港,两天来拖贝船捞起的虾夷扇贝空壳

命运颠倒的“双子”岛:

獐子岛岛民自嘲是“要饭”水平

就在獐子岛因扇贝死亡一事陷入“水深火热”之时,几十海里外的海洋岛却风平浪静。

地理位置相差无几,海域情况大致相同,尽管海产同样优质,但海洋岛几十年来却一直活在獐子岛的“光环”之下。直到近些年獐子岛频频出事,人们的目光才关注到海洋岛。

有不少獐子岛岛民自嘲“现在獐子岛是‘要饭’水平”。而聊到獐子岛,海洋岛的岛民老宋说“大家都当笑话看”。

据老宋介绍,海洋岛上也有公司承包,但与獐子岛不同,前者公司性质为私营、个人,后者公司的最大股东是“长海县獐子岛投资发展中心”。

企查查显示,该发展中心对獐子岛集团的持股比例为30.76%,同时该中心又为獐子岛镇政府全资控股。即獐子岛集团的实控人就是獐子岛镇政府。红星新闻记者先后联系了獐子岛镇政府及长海县政府,两者均拒绝接受采访。

岛民们认为,公司性质的区别使两岛的发展千差万别。老宋表示,海洋岛的公司属于私企,好管理,再加之有獐子岛的前车之鉴,自然在掺假这件事上把得严。

2014年獐子岛“冷水团”事件成了两岛命运的转折点,有关獐子岛提前采捕和播苗造假一说也被外界知晓。老宋等多位岛民表示,买苗掺假一事,让獐子岛遭遇“人祸”,但卖苗得来的钱却令海洋岛逐年发展,“你能怨海洋岛或者其他岛把獐子岛坑了吗?其实还是因为他们公司的人就吃这一口啊。”

▲原来在獐子岛企业打工的人现在跟随私人的船出海打渔

两岛间的另一个不同则是采捕形式。老宋透露,在海洋岛播苗和采捕分配合理,扇贝都是一茬茬收。“今年收的一定是3年前播出的贝。”

獐子岛的情况却并非如此。尽管最新一份公告中獐子岛公司表示不存在“破坏性采捕”,但岛民显然不认同,此前獐子岛多位岛民就向记者反映,经常是去年投的苗今年就收了,不符合扇贝生长周期,无异于“杀鸡取卵”。而那些收上来的幼苗,即便重新投入海中,也不能成活。

同样一幕也出现在海参身上。今年10月,獐子岛公司被指禁渔期采捕野生海参,面对深交所“说明在伏季休渔期采捕海参的合理性”的问询,也并未正面回答,公司仅表示是“根据市场需求及经营管理需要,统筹规划和布局”。

獐子岛的渔民也羡慕海洋岛人的生活。在海洋岛,尽管渔民不能收割公司的扇贝,但在公共海域海钓卖海产依然可行。即便是给公司打工的员工,月薪也可达五六千元,远高于獐子岛员工。

“海洋岛永远不会变成下一个獐子岛。”老宋强调,每一个海洋岛人对獐子岛的前世今生都心知肚明,“獐子岛就是前车之鉴。”

▲獐子岛产的虾夷扇贝

吴厚刚其人:

有岛民怨他“任人唯亲”

有前高管不信他真会作假

不管是上市之时无限风光,或是如今遭遇种种危机。獐子岛集团董事长、前獐子岛镇党委书记吴厚刚都令人无法忽略。

他被外界诟病最多的一点是“任人唯亲”。在完成改制、成为獐子岛董事长后,吴厚刚的多位亲属开始陆续进入公司。在之后的扇贝事件中,吴氏家族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吴厚记一事更成为导火索,也是长久以来被认为是獐子岛一路下滑的主要原因。

“你问问岛上哪有不骂他的。”岛民难以接受从“海底大寨”跌至“一无所有”的惨状。红星新闻记者连续几日走访,只要一提起吴厚刚其人,受访者皆有怨言。但也有人认为,今日局面并非吴厚刚一个人能够顾及过来。

红星新闻记者试图联系獐子岛的几位前高管,有电话空号的也有拒接听的。有前高管直言“獐子岛的事我不感兴趣”,还有一位不从事养殖的前高管对记者说,自己也想不通为何獐子岛会一而再再而三出现这种事,她总结为“时也运也命也”。提及吴厚刚,她的评价非常好,“董事长曾说獐子岛公司在他手上没有的话,他会死不瞑目。这样的人真的会作假吗?”

11月20日,风波之中的吴厚刚接受了媒体采访,他表示对财务损失带来的信任危机很痛心。在他的介绍中,獐子岛从上世纪80年代初兴建海洋牧场,2011年达到300万亩规模海域,位列全球首位。

▲獐子岛集团董事长吴厚刚 资料图 图据ICphoto

如今处于困境的獐子岛不得不逐渐放弃海域,压缩养殖面积。11月19日的公告中,獐子岛称,为进一步关闭海上敞口风险,公司决定底播虾夷扇贝由规模发展阶段向中试探索阶段调整,进一步压缩养殖面积至每年不超过10万亩。吴厚刚本人也承认,要在240万亩海域的基础上再放弃120万亩,养殖规模从100万亩下降到60万亩。

11月16日,有媒体随专家出海,5.5亩海域上打捞活扇贝仅26公斤。而据岛民透露,此前獐子岛每亩产量便可达到26公斤。

这个曾被世界公认最适宜海洋生物生长的一片海域,不管因天灾还是人祸,如今都已经满目疮痍。

来源:红星新闻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4-20 00:45 , Processed in 0.02525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