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老辰光网 返回首页

晓歌的个人空间 http://www.myoldtime.com/forum/?5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日志

让历史告诉未来

已有 479 次阅读2018-8-17 18:15 |个人分类:散文|系统分类:杂谈


由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老总赵大砥先生策划创作并出资制作的知青题材电影《勇敢往事》开始上映了。在最近的第六届温哥华国际华语电影节上,该片导演叶田还因此获得了“红枫叶大奖”最佳新锐导演奖。这可以说是今年中国知青文化的一件大事。由上影集团出品的这部影片是反映共和国历史上知青一代经历的又一影视新作,广大知青翘首以盼,希望它能够展示知青人生、弘扬知青精神;因而许多知青提前知道信息后奔走相告,期待它的早日公开正式上映,盼望它再次唤起知青的情结,想象它出现北大荒曾经波澜壮阔的画面和知青们激情奔放的青春面孔。

影片刚试映,就得到了上海不少知青团队的追捧,特别是影片推广方设计出了几个好点子,得到了知青们的热烈欢迎。一是影片中带有俄罗斯风味、并还有点流行歌曲风味的影片推广曲舒缓好听,比较时尚;二是影片结尾出现了大量的知青黑白老照片,都是特地征集到的当年知青们芳华青春的老照片,让人为之心动,勾起知青的回忆和对青春岁月的怀念;三是制片方在做影片宣传时,采取了每天轮流推出知青老照片和有留言的公众号,吸引了更多的知青关注;四是在几次观影现场还举行了赠送知青下乡五十周年纪念章的仪式,受到知青观众的欢迎。纪念章上除了毛泽东还有习近平,以及两位领导人题词。这些都为以后的影片在全市上映打开了通道。

听说影片在各工会系统和社区试映后也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客观地说,编剧导演、演职人员都尽力了,呈现给大家的也确是一部视觉新颖的知青电影:风光旖旎的北大荒和青春靓丽的知青,都呈现在了大家面前,观众们看到的是好看的画面和有悬念的爱情故事。以至有年轻观众说,“其实上山下乡也不是很苦,而是挺浪漫、挺好玩的”;还有,影片中虽然篇幅很少但特意展现的知青父辈一代与俄罗斯姑娘的爱情故事,也是挺浪漫的。观众们只是遗憾知青女主角死得有点冤枉和意外,死者的同伴男女知青不肯离开以及重返黑龙江,也是为情所困、令人惋惜的。因此,该片的主题,也就变成了一个两代以致三代人的爱情故事了。

特别不容易的是,策划者的意图是在三个真实的上海知青事迹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即把杨晓沪、徐桔桔、陈健等作为原型,以唤起知青们的共鸣。这的确是纯情的、风格清新的,在时下影视界制作费高昂得离谱而烂片充斥的现实环境中,可说是一朵干净的、低成本、有格调的小花。然而三个知青人物故事要捏在一部影片中确实勉为其难。从效果看,似乎还不如单独一个知青的故事更能连贯,说明问题,更加凸显艺术性。

影片的优点当然有很多,比如对文革初期学校武斗停课等历史背景的批判揭露性反映;比如著名女演员赵静等人的倩丽形象气质和高超演技,细腻自然的表演;以及年轻导演叶田认真负责的职业精神和他作为知青子女的知青情结;还有编剧制片主创人员、所有演职人员包括年轻演员在冰天雪地拍摄现场的艰苦劳动,特别是赵大砥先生带病无私付出,以及老知青赵杉、徐桔桔、陈健等人倾心尽力参与,都是难能可贵、值得肯定的,就不再一一赘述。

本人对电影是外行,对编剧导演以及演员的艺术创作不敢发表更多意见,本文只想从一个普通知青的角度,对整个影片故事情节的构思,谈一些个人感觉上的不足之处,供大家讨论。

按理,现在是多元化百花齐放的宽松社会,各种题材各种类型各种情节都允许随便虚构,艺术家创作的空间非常大;然而由于知青题材的敏感性和知青时代的特殊性,能够通过审核批准给予拍摄公映的影片的确非常少;也由于空前绝后的知青历史的丰富内涵,因此也更加增添了已经老去的知青这一代人的期许和盼望。我们更加希望看到的是波澜起伏、激荡人心的历史画面,史诗般的记录;包括真实的大环境下的真实事件,也包括细节的真实,情感的真实;更渴望看到的是一部震撼心灵、发人深省、引人思考的影片,以此慰籍广大普通知青的心灵,抒发他们的情怀,祭奠他们的青春;例如革命战争历史题材影片《南征北战》、《地道战》、《长征》那样史诗般的纪实文艺片。因此我感觉《勇敢往事》影片离老知青们所期待的反映知青一代艰苦奋斗的光荣和梦想,还是有一定距离,缺乏深度、缺乏厚重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影片确有些令人失望,没有达到我们想象的深刻境界和思想高度。俗话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只能期待本文能抛砖引玉,为以后更多更好、更真实更完美的知青影片的问世,提供点滴的建议和思路。

  笔者以为缺憾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作品未能完整、深入反映宏大的知青时代的历史背景,对年代跨度交代得不够明显、清晰。

在文革以后的1700万人上山下乡的洪流中,全国各地有将近四十五万知青,包括特大城市上海和北京知青等地知青,告别校园,告别城市,告别父母亲人,去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和插队落户,战天斗地整整十年。这是新中国历史上不是一个小事件而是大事件。我觉得影片究竟是反映插队还是兵团并不重要,关键是在该片中看不出壮观的大批知青下乡场面,只有几个人坐爬犁马车进入到一个小村庄,冷冷清清,这就太令人遗憾了。那样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那样惊心动魄、可歌可泣史诗般的一代人的迁徙劳作生活历史,竟然没有多少大场面的涉及,而只有几个人的一个意外死亡故事。作为黑龙江知青题材的影片,太缺乏代表性、典型性、普遍性了;不能不说编创者缺乏立意高远,缺乏知青生活的经历,缺乏对历史时期的把握。知青大规模下乡的主要十年,有林彪事件、粉碎四人帮、高考,大返城等几个重大节点,而影片的展示过于简单,轻描淡写,有的甚至忽略了。

二、作品没有反映知青在北大荒日常劳动生活的场面,没有与农民接触交往、共同生活的写照。

在影片中,作品几乎完全没有反映知青们在北大荒日常劳动生活的场面,没有与农民接触交往共同生活的写照,哪怕一个片段、细节也没有;这样就无法解释后来知青为何热爱第二故乡、情系黑土地。有因才有果,众所周知,许多知青都有在第二故乡与那里的土地和人民息息相关产生深厚朴实情感的难忘经历;若没有这些经历,很难想象几十年过去,怎么还会有化不开的知青情结,强烈地怀念故土怀念亲人重返第二故乡的情形。这也是比较令人失望的。影片中除对冰天雪地的北国风光有所展示,却偏偏对知青如何挑战恶劣环境如何克服艰辛乐观生活,披露得太少,他们的勇敢往事、勇敢精神展现在何处呢?

三、影片的主要故事情节可信度不高,难以引起知青共鸣。

当年东北以鄂伦春族为主的边民猎人,以打猎为生,一辈子没有别的生计出路,群众也基本没有野生动物保护意识,根本不存在偷猎的说法;国家也没有详细的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法规和措施;因此知青也不大可能去反对打猎,并为此丢了性命。反对打猎不是勇敢而是无知鲁莽。而且出事当天晚上,来自大城市的没有农村猎区生活经验的上海女知青又离野兽那么远,怎么可能看清楚是母熊怀孕了,坚持不能打死它?这样的冲突似乎无依据,感觉是为制造冲突而冲突。根据知青经历,我了解到,知青之间有打架斗殴,与老乡矛盾冲突也有,与当地干部冲突也有,为天灾人祸死亡也有,但是本片的故事比较离奇,缺乏可信度。

我所插队的江西农村,农民也经常打猎,只发生过路人被打猎者为捕捉野兽而下的套夹住而受伤,或者农民开枪打猎时没看清楚误伤路人,而不是由于对打猎一事的不同看法引起争执而打死人。知青被猎人打死这个情节不真实,削弱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

四、虚构女知青为救熊而死这个故事远不如采用真实的历史故事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在真实基础上的虚构才是更加有说服力的。据黑龙江知青编辑出版的《生命记忆》、《寻找亡灵》等回忆录,里面有非常多的真实历史事件,比如水中救人,林中救火;比如劳动中的工伤,比如排除哑炮,等等。比如被当地少数干部的错误路线迫害致死;还有知青打架斗殴,生病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病死累死冻死,等等,都有。众多知青的非正常死亡,为什么无法从中找到可以真实反映的参考原型?虚构的离奇故事,虽然可以增加悬念,吸引年轻人观影的好奇心,但很难勾起知青一代人的共鸣、心灵的呼应,也难对年轻一代了解知青生活的艰难获得真实的感受,让整个影片缺乏催人泪下、感人至深、鼓舞人心的力量。

五、影片缺乏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和年代的变迁。

从影片展现的画面来看,大部分主要人物似乎只在黑土地上待了很短的时间,甚至连知青们的服装也只有一身棉大衣从头穿至尾没有换过,女主角的道具也只有一条红围巾。一年四季,以及后来几十年的时间跨度,在影片中似乎没有完整反映出来。我觉得其实只要稍微增加一点场景片断,换换服装,换换劳动生活场景,就能弥补许多不足。如一部电影《白毛女》,可以反映喜儿到白毛女黑发变白发的几十年变化经历。可见电影片虽不如电视剧容量大,但是也可以包含很大的跨度。可是《勇敢往事》几十年的年代过渡交代得并不清晰,阶段性、层次性的跨度不明显,显得支离破碎。

 六、影片的《勇敢》一书达到一根红线的效果不明显

故事中的《勇敢》一书,本来创作者赵大砥先生的意图是作为一条红线,串起三代人的共鸣。但这个构思却没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因为按理应该多少表现出前苏联青年一代开发西伯利亚的事迹,将它作为中国老一辈革命者与苏联革命青年友谊的纽带,可是影片中却没有他们开发西伯利亚的情节和两国青年为革命事业交往具体情节,只有酒店接头林中恋人幽会等没说清楚的含糊片段,无法说明《勇敢》一书在上代人身上有多么激动人心,对第二代又起了多少重要作用;如此,如何感动第三代?如何延续勇敢的精神?

另外,实际上对我们知青一代影响深远的前苏联小说,其实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母亲》以及高尔基的《我的大学》三部曲。我问过许多知青,鲜有人知道《勇敢》一书,这恐怕也是该情节难以唤起知青共鸣、营造打动人心的效果的原因。

七、影片中有个情节缺乏法律意识

如今是法制社会,不是五十年前了,因而主人公杨青山的作为不能离开法律的框架。杨青山的妻子去世,儿子作为继承人有权得到母亲留下的部分遗产(在剧中是房产);而父亲不与儿子商量,不得到儿子理解,自作主张卖掉房子,去了东北搞农业合作社搞生态旅游,造成父子失和,关系僵化,这不符合影片想要歌颂宣传的正面人物的初衷,反而让观众觉得知青一代怎么都意气用事,固执己见,不近情理。-----因为杨青山这样做,白菊也没有反对,而是一味要杨小勇理解父亲。这也许是编者想要制造父子两代人的冲突以增加故事情节的起伏,但是却削弱了杨青山的人物形象。

其实知青一代生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知青们比六零七零后能敬老爱小,考虑长辈和儿女,考虑他人,舍弃自我。影片刻划这样的情节,也是不具有普遍性、无法令人置信的。若设计成女知青当年因劳动工伤落下严重残疾,几十年无钱医治而未愈,杨青山内心同情爱怜,于是倾其所有,卖房给她看病,可能还会有催人泪下的效果。

八、影片未能准确把握知青返城的政策和对乡亲的刻画

一般来说,知青大返城以后,留下的未回城的,多半是因为配偶是当地人,或者在当地已经安置、上调,或者是知青自己考虑回城以后反而难以进入理想单位而不愿意到上海街道工厂拿低工资过苦日子;或者考虑回城没有住房,孩子小没人照顾,等因素。留守知青一定是有自身的原因。在当地已经上调有了工作,是不符合回城条件的。现实中确实是有已经上调而未回上海的知青离亡故知青墓地比较近、也比较有感情,所以才会多次去扫墓;这和纯粹的为了守墓几十年不回城还是有区别的。而影片中白菊为了给女伴守墓而坚持不回上海,不去考大学,独自一人留守北大荒,似也没有充分理由,不能令人信服和佩服。

而白菊在坚守北大荒几十年后,她提出搞农业合作社,竟然没有一个老乡支持她,也有些过分,不太符合事实。我们所知道的知青徐桔桔、贾爱春和杨晓沪都是在当地老乡的信任和热情支持、坚决要求下,才搞合作社的,不是靠知青心血来潮、不考虑乡情民意,执意实现自己的想法,来实现个人英雄主义理想的。影片若设计为大部分老乡虽然支持白菊的好主意,只是苦于没有资金;而反对的只是一小部分,并不是一概反对她的愿望和做法,这样比较合情合理也符合事实。

    一部知青题材影片,若要求观看的人特别是知青们都说好,以及八零后、九零后、零零后都认可,也是难以实现的。但是如果影片希望成为经典,成为知青电影代表作,有长久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还是需要深刻挖掘真实的历史事件,和带有普遍性的人物故事,把握大的总体的脉络,揭示当年的生活真实,才能完成“让历史告诉未来”的重任,成为能够长久流传、为人们记住的优秀经典文学作品。

当然,对于整部影片而言,在如今国内外影视市场惊悚、搞笑、娱乐、凶杀、帝王片充斥的重围中,能够达到目前的水准和效果以及影响力,而且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对所有为该片付出心力的主创团队,也应该加以肯定。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比较有影响力的《蹉跎岁月》、《孽债》、《今夜有暴风雪》、《年轮》相比,《勇敢往事》恐怕不能成为新时期代表作,但是我们希望它在探索严肃题材文艺作品的道路上的所作的努力,能引发更多好作品问世,使共和国知青一代曾经的闪光青春得以留存、流传,照耀后人。

一孔之见,供讨论。

2018.7.1初稿

  730日二稿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3-29 20:26 , Processed in 0.02039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