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31|回复: 0

黄浦江上的百年轮渡记忆

[复制链接]

8877

主题

20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1181
发表于 2018-4-16 12: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爱珍 于 2018-4-16 12:24 编辑

2018年04月16日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 雷册渊 整理

通过新一轮的统筹规划,今后的轮渡或许可以成为既能满足日常需要,又能承载上海记 忆的窗口,续写辉煌。

          本月初,上海市政府批复同意《黄浦江岸线综合利用规划——核心段(杨浦大桥-徐浦大桥)》,对休闲游憩、越江交通、公务码头岸线等进行统筹规划,黄浦江核心段沿线的轮渡、邮轮、游船码头将迎来新的变化。

      从第一艘轮渡启航开始,百余年间,曾是黄浦江两岸市民通勤必备的轮渡经历了怎样的沧海桑田?又承载着上海人怎样的“独家记忆”?

      第一班轮渡开航
      在当时却并不是一件大事


      曾几何时,对于上海市民来说,在黄浦江上坐船摆渡、往来于浦东浦西,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但即使是老上海人也很少知道,黄浦江上的第一班渡轮是何时启航的。

      起初,黄浦江上还未有轮渡,只有小舢板往来于两岸。根据上海的史志记载,早在明清时期,黄浦江边就有渡口,江面上漂着舢板、划子。

      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上海的城市化进程提速。1901年,一个叫李恩时的匈牙利人把两辆小汽车开进了上海;1908年3月5日,上海的第一辆有轨电车正式通行,从静安寺驶向外滩;一个多世纪前,上海的第一班轮渡从当年的浦西铜人码头开往浦东东沟……

      关于上海轮渡启航的确切日期曾经还有过一个小小的历史误会——据载,1910年12月5日是上海黄浦江上第一班轮渡开航的日子。直到近年来,相关专家经过考证才发现,以前的历史记载有误。

      原来,在辛亥革命以前,中国人按照阴历纪年,上海黄浦江上第一班轮渡的开航是在清王朝宣统二年的12月5日,而辛亥革命以后则是按照阳历的纪年法,所以,从阴历换算成阳历的话,上海轮渡第一船开行的日子应该是1911年的1月5日。历史误会在一百多年以后才得到了更正。

      其实,黄浦江上第一班轮渡的开航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多少人关注,甚至连报纸上都没有登载消息。当年,浦东塘工善后局为了接送员工上下班,租用了一条小轮船从外滩铜人码头到浦东东沟。由于这个单位的员工人数不多,也就顺便让一些需要过江的人上船,收取一点渡费。后来,过江的人逐渐多了起来,轮渡成了一项可以盈利的生意。

      于是,1911年的1月5日,这一天成为了上海轮渡的历史性开端,成为了一个划时代的日子。

      历史上的一件小事成就了未来的一件大事。

      “城市上海”和“乡村上海”
      因为轮渡连接起来了


      轮渡的开辟使渡江更加安全便捷,机械化的水上交通使黄浦江上客流、物流与日俱增。那时,黄浦江东侧满是码头、工厂和仓库,而一江之隔的浦西外滩,早已是高楼林立的十里洋场,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的兴旺使轮渡也有了变化。

      1947年,官商合办的上海市轮渡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董事长是杜月笙,拥有浦江上下40公里范围内的轮渡专营权。官方轮渡在当时的优势非常大,十几艘渡轮造得非常豪华,每20分钟一班,可载五六百人。当时,每天平均过江的人数大约是4万人。
  
          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黄浦江上的轮渡还是连接着一个“城市上海”和另一个“乡村上海”的纽带。那时在黄浦江上摆渡的除了轮渡,还有小舢板和小木船,它们并驾齐驱了很长时间。

      当年住在浦东的老上海人大都记得,菜农们在浦东种的菜要挑到浦西来卖,渡江有时要乘小舢板,大船经过时掀起波浪,小舢板遇到浪头上下颠簸,十分危险。

      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上海市军管会接管了上海市轮渡股份有限公司。1956年,全市的轮渡行业实行公私合营改造,传统的民营舢板因安全隐患全部取消。

      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浦东陆续建造了一些大型工厂和工人新村。黄浦江上的水上交通更加繁忙了。上海轮渡作为市内交通和公用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开辟了很多新的航线,渡轮硬件不断更新。

      上海轮渡成为当时整座城市的一条命脉。

      昔日喧嚣渐渐冷清
      轮渡的未来何去何从


      百万市民过浦江,这是一个多么壮观的场面啊!时至今日,许多老上海人还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上世纪八十年代,“过江难,难过江”,是当时老百姓的口头禅。每天早上,尤其是上午7点左右,候渡的乘客就早早排起了长龙。那时,轮渡就是上海的“生命线”。

      截至1993年,上海轮渡的年度最高客运量达3.7亿人次,日平均客运量100多万人次。每天早晚高峰,百万市民过浦江的场面甚是壮观,最繁忙的陆延线一天的客流量超过20万人次。

      “那时,一到迷雾天,半个上海都瘫痪了。”有市民回忆,只要一到雾天,轮渡就开得特别慢,大家焦急地等在轮渡站,队伍会排出几百米长,相当壮观。江上的渡轮一边开,一边敲钟,提醒其他船舶避让。有时候雾太大了,船也会“迷路”,开到对岸一看,已经离开码头“八只脚”。1987年甚至还发生过一起因大雾酿成拥挤踩踏的伤亡事故。后来,政府出台了一个正式文件,因为恶劣天气轮渡停航、误点,由此造成市民上班迟到的,不计迟到。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上海城市建设的步伐逐渐加快。1991年,第一座跨江大桥南浦大桥通车后,又先后建设了杨浦大桥、徐浦大桥、延安东路隧道、大连路隧道、复兴东路隧道、翔殷路隧道等越江设施。一个由桥梁、隧道和轮渡组成的立体化的越江交通新格局形成了,昔日拥挤喧嚣的渡口渐渐冷清下来。

      不过,隧桥开通的初期,人流并没有迅速分流,轮渡依旧红火了一阵。以前出租车过江,无论是大桥还是隧道都是要乘客付费的。人们为了省钱,还流行过一阵“打车加摆渡”的出行方式。再往后,助动车大军成了摆渡的主力军。刚开始时,不少乘客对助动车上了渡船不熄火意见很大,一辆车的尾气排放比抽几根香烟还要厉害。后来,红极一时的上班助动车大军也逐渐退出了摆渡的“主力阵容”……

      岁月流转,往事如烟。曾几何时,轮渡是上海市民唯一的过江工具,呜呜的汽笛声夹杂着人间百味。如今,辉煌不再,记忆犹存,轮渡还在我们身边,又仿佛离得很远。

      事实上,如果单纯作为交通工具来看,轮渡已经失去了一部分价值。今天,人们又欣喜地发现,除了交通功能,轮渡还成了许多外地游客体验上海风情的选择。通过新一轮的统筹规划,今后的轮渡或许可以成为既能满足日常需要,又能承载上海记忆的窗口,续写辉煌。

      (本文摘编自《上海档案》《人民公交》、看看新闻等)



更多资讯请点击关注:老辰光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4-19 17:49 , Processed in 0.02979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