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302|回复: 0

副食品还定量供应 40年前上海如何保障春节餐桌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40

回帖

7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74132

名博

发表于 2018-2-18 11: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caiyh 于 2018-2-18 11:20 编辑

副食品还定量供应 40年前上海如何保障春节餐桌


图片说明:上海市第二商业局革命委员会的内部文件

  据《劳动报》报道,时间回溯到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春节,那时副食品还是定量供应。劳动报记者从上海档案馆找到了当时市第二商业局革命委员会的内部文件,文件显示春节副食品供应比上一年增加17种,总量近30种。文件中还列出了每种商品的供应标准、时间和总量统计。上海商业二局的老领导透露,当时很多商品都得辛辛苦苦从外地调来,才能确保上海春节的市场供应。

  上海商业二局的老局长告诉记者,当时列出的春节副食品供应目录及每户购买量,是根据上海的全市人口,结合商品的储备量计算出来的。为了保障供应,春节前是最忙碌的时节。

  “那时候猪肉基本都是从外地进来的,本地的郊区货供应量只占市场的20%,为了保证基本的供应,只能从各个地方去组织货源。”他回

  忆说,彼时,上海的制造业在全国领先,缝纫机、手表等驰名国内,于是商业局领导一行就拉着商品跑全国各地,和别的省市“以物换物”,这样才算是满足了上海的供应。“不仅如此,市面上还零星出现了像酱咸猪头这种花式商品,这在当时都是溢价从外省市调进来的。”据其透露,普通单品的价格都有财政补贴,而这类难觅的花式商品,价格也更高。

  上海市食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沈家亮,1978年还是虹口三角地菜场的业务科长。他说,每家菜场的蔬菜囤货量是根据统计菜市场周围居民户数、企业数量等来测算的。彼时供应都是依据户口算,相较于平时,春节的供应也会根据相关的通知要求增加备货量。

  “作为销售单位,组织货源也并不容易。”沈家亮说,那时候靠着和杭州方面的联系,菜场才有机会去杭州拉货。

  在没有高速公路的1978年,汽车只能走颠簸的国道,上海距离杭州200多里路、来回需要花上10个小时。“一个礼拜去一趟,用大卡车拉回4吨货物。”他说,杭州距离上海近,蔬菜供应相对丰富,光靠上海的本地菜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到了杭州,有什么货就拉什么货,豇豆、茄子、青菜,每次都是拉回来满满一车。“那时每个区的副食品公司都有运输队专门负责拉货,拉回来的菜再通过自行车运输分销到各个菜场。”

  据沈家亮透露,那时蔬菜不凭票,排队买菜基本是消费者每天都要做的事。到了春节前,上海西藏路桥的北市场、十六铺的南市场、江桥市场等货源都会堆得满满当当。除了芋艿、土豆、洋葱等外地来的客货,还有本地郊区自产的绿叶菜。

  到了1980年以后,菜场进货逐步放开,可以自己出去组织货源。“我们也拓展到蚌埠、南昌等地,供应量不断增加。老百姓买菜不仅有了更多选择,也渐渐不再需要排队了。”他回忆道。


来源:东方网作者:邵未来



申城最老24小时食品店:40年前排队买哪几样东西

    据《劳动报》报道,作为上海第一家国营的24小时食品店,星火日夜商店也见证了40年的变迁。星火日夜实业公司党支部书记胡建和彼时还只是店里烟酒柜台的一位职工,每天要经手烟票、糖票和肥皂票等上百张票证,下班前都要把票证贴好、记录数量,等待业务员来取票证,到烟糖批发部进货。现在回想起来,变化可谓翻天覆地。

  白砂糖前一夜提前包好

  回忆起那个票证年代,虽然间隔已经40年,不少细节胡建和仍历历在目。

  “那时候大家都盼着过春节,每到节前一个月,店里的消费者络绎不绝,买东西还得排队。”有意思的是,星火日夜是当时上海仅有的几家24小时营业的食品店,大年夜晚上6点以后,南京路上的几个食品店都悉数打烊,星火狭小的店堂里却挤满了顾客。

  晚上,星火的门口总有三条排队长龙,有排队买凭票卷烟的;有排队买凭票白砂糖和肥皂的;有排队买公交月票的。春节前的队伍,总是比往常还要长些。“记得那天,我正好上夜班,有位顾客在后半夜过来买烟,按理说,过了晚上12点烟票已经过期作废了。看着他非常焦急的样子,最后我还是把烟卖给了他。因为我不想让顾客大老远地赶来而又失望而归。”他说道。

  过了午夜,店堂里顾客渐渐少了,胡建和还要和同事一起贴票证、整理柜台、包白砂糖。他说,白砂糖要用纸包成0.5斤/包和1斤/包两种,因为一张市区糖票可买半斤白砂糖。为了方便第二天营业员的销售,准备工作要忙一整个夜班,根本没有打盹的时间。

  几百斤货物用三轮车拉

  在那个定量供应的年代,商店进货都是骑三轮车去指定的批发部进货。星火的香烟、白砂糖大多来自黄浦区烟糖公司,大部分糕点则是由黄浦区糖业糕点公司供货。

  胡建和回忆说,商家是凭着从消费者那里收回的票证再去进货。到了春节前,票证数量明显增加,有时候一天要跑好几次批发部。

  进货来回一趟至少需要半小时,一车货里,25斤重的一箱香烟(50条装)至少要放上10箱。“装糕点的箱子都是木制的,和现在的轻便塑料不同,一只木制糕点空箱子就有十多斤重。喷香的糕点主次排列,放得满满当当后,一箱就有50多斤,必须两个人一起抬。”他说,三轮车装满一车糕点,看似东西不多,但实际分量却重达几百斤。“那时车运骑三轮车是十分吃力的体力活,每运一车货,即便是大冬天,回来也能看到额头豆大的汗珠。”

  后来,随着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渐渐采用卡车拉货,到80年代后期,骑三轮进货的场景就不多见了。

  年营业额从8万元到3500万元

  在计划经济时代,商品价格由物价局审批制定,企业不能违反国家的物价政策,不得擅自涨价和降价。

  如此一来,同一行业内大部分商品毛利都是透明的。比如香烟,毛利就是9%。胡建和表示,那时候,企业也不讲经济效益,只讲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保证老百姓能够买到计划供应的商品。到了春节前,市场供应量更加充沛,对企业而言,为了保证销售货源充足,往往是一边销货、一边进货,不断循环来保障供应。

  根据星火方面提供的数据,在1978年,西藏路总店的全年营收不过是8万元。而去年最新的销售数据则显示,企业年营收达到3500万元。不仅如此,企业也在市场的洪流中不断转型发展,进货渠道变得更加多元,销售方式也更加灵活多变,企业的经营策略从保供应渐渐转向追求更高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

  40年,商品从百种增至千余种

  开业初期,还只是一个三开间门面的小店,营业面积40平方左右,后来商店扩大至六开间门面,分别设置了烟酒柜、糖果柜、糕点柜、杂货柜等四个柜台,在1978年,星火日夜的商品种类大约有上百种。如今,其已经拥有一家总店、四家分店,商品种类也增至千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数量上,也体现在商品品类上。“改革开放后,市场上的商品供应越来越丰富。休闲食品、进口食品已成为新的消费热点。老百姓的消费观念从过去的‘吃得饱’发展到现在的‘吃得好’,现在的顾客更看重食品的质量和营养价值。所以,我们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开始转变。”胡建和说,货架上商品的点滴变化,也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普通百姓的消费力正不断提升。


上海本帮大厨讲述春节的故事

  据《劳动报》报道,
    昔日 自己养猪却难得吃到肉
    今朝 让更多的人吃到上海菜

  下午三点,当饭店里最后一桌吃午饭的客人散去,李明福的思绪才慢慢展开。作为上海本帮菜宗师级人物李伯荣的长子,父亲、本帮菜、传承……构筑起了他对于春节的全部回忆。春节里很难见到父亲

  “父亲春节很少回家,都在饭店里忙,所以一般都是兄弟几个和老母亲一起过节。”李明福的父亲李伯荣先后在德兴馆和上海老饭店工作,1978年春节在他的记忆里和往年春节没啥两样,见到父亲要等到正月十五忙过了春节档。

  许多上海人知道李伯荣的名字,是通过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李伯荣一家世代生活在浦东的临江村,而临江村出来的厨师也远近闻名,有“临江帮”之称,是上海菜最著名的派系,李伯荣的父亲是著名的本帮菜馆德兴馆的创始人之一。

  如今,手艺传到了李明福的手里。今年63岁李明福告诉记者,2008年,三林本帮菜被列入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己也有幸成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自己养猪但猪肉难得

  由于父亲常年在市区的饭店里工作,所以李家绝大多数的春节家宴是母亲掌勺。和所有住在三林临江村的普通人家一样,李明福家年夜饭的餐桌上有着一道经典菜———肉皮汤。“现在肉皮满大街都可以买到,那个时候都是家里自己油炸的。”李明福告诉记者,在当时那个年代里,虽然农村里家家养猪,猪肉相比城市里易得,但是真要得到一张做肉皮的猪皮或者拿一点猪肉并不容易。

  “村里屠宰场只有一个,每家杀猪都要提早预约。”李福明说,一头130-150斤左右的猪,杀了卖肉大概可以换百来块钱,相当于市区里一个工人三个月到半年的收入。“绝大部分猪肉被卖掉,换来的钱是来年全家的生活费,自家留下一小部分猪皮、猪肉还能在春节里祭奠一下五脏庙。”

  曾让上海菜风靡扶桑

  “大概1982-1983年开始,明显感觉那个时候物资供应开始改善了。”李明福说,自己的两个双胞胎儿子是1982年出生的,当时奶粉供应还是比较紧张,但其他主副食品已经明显增加,排队买东西的经历越来越少。

  正好借着生活改善的这股东风,李明福开始沿着父辈的足迹,正式踏入厨艺界。不过说来有意思的是,李明福的第一份厨师工作是在当地文化站里的餐厅,而最初能够进入文化站靠的竟不是厨艺,而是家传的弹奏琵琶的手艺。

  然而凭着家传、天赋和努力,李明福的厨艺之路越走越宽。像他爷爷当年闯荡十六铺一样,李明福在金陵路外滩的饭店里当过厨师,后来又在华夏饭店等上海知名饭店里掌过勺,还在父亲的牵线搭桥下东渡日本、在大阪最著名的上海饭店里当过三年大厨,“当时我们餐馆真是风靡大阪,生意好到前三个月我一天都没休息过。”

  最希望本帮菜发展和发扬

  六年前,李明福回到离临江村不远的三林塘老街,开办了自己的第一家三林本帮餐馆,饭店主打的就是“临江帮”最著名的“老八样”,《舌尖2》播出后,餐馆更是一座难求,李明福的餐馆如今几乎就是三林老街的一块招牌。

  “没有改革开放的春风,饭店不可能经营得如此顺风顺水。”李明福眼下已经在浦东开了四家本帮餐厅,除了在三林的两家,在周浦和邵稼楼也开出了分店。


  现在,李明福的脑海里,总是盘算着两件事。一件是如何创新老一辈传下来的本帮菜,毕竟上海菜的发扬光大不可能总靠着那“老八样”,第二件是希望饭店能够开到浦西更热闹的地方,让更多的人吃到正宗的上海菜。


家庭主妇账本记录40年生活变迁

  据《劳动报》报道,
   昔日 凌晨3点排队买带鱼
   今朝 餐桌菜肴每天不重样

  1978年,她凌晨3点排队买带鱼,从人堆中挤出来才能买上一斤,被戏称为“拼命带鱼”。如今,丰盛的年夜饭已不稀奇,饭桌上荤菜品类繁多,几道素菜倒变成了“配角”。

  凌晨三点拿着篮子排队

  40年前,何福梅还是一个正当年的家庭主妇。翻开家里的账本,已经找不到那些久远的数字,但她说,过年前买鱼的经历让她至今记忆犹新。

  “市场里供应的鱼总量有限,黄鱼、鲳鱼卖光了就只有带鱼了,带鱼也卖光了,就只能买到橡皮鱼了。都是先到先得,早起排队。”她说,那时候自己提这个篮子,凌晨3点就在瑟瑟寒风中出门了。来到菜场,门口早就已经有人等候,队伍中,除了篮子,甚至还有凳子、砖头,都贴着纸,或者有人在一旁看护。

  5点钟菜场开市,大家蜂拥而上,由于供应紧张,到后来就得在人群中挤出一条路来。她拼命从几个身强力壮的男人间挤出,在摊位上买到了1斤多带鱼。提着鱼往回走的时候,天还蒙蒙亮。满头大汗地走在路上,忍不住噗哧笑出了声。现在,她将这次经历称为“拼命带鱼”。

  “那时候大年夜下午4点以后,菜场里基本就已经卖空了。年初一菜场更是没东西可卖,每家每户都是提前囤货。”她说,当时鱼肉蛋禽都是要凭票供应。鸡和鸭,也就只有过年时候能吃上一回。除此以外,像炼乳、麦乳精等商品还需要医生证明才能买到。“感冒是不开的,一般只有手术病人才能买到麦乳精。这在当时属于营养品。”

  超市供应2万种副食品

  40年后的今天,家里买汰烧的重担还担负在肩,日新月异的变化让何福梅坦言,现在的餐桌真是“太丰盛”了。

  就在几年前,小区门口建起了一家标准化菜场,所有的菜价全部都由电子显示屏显示,光是各式各样的蔬菜品种达到近百种,还有水果、豆制品、海鲜、肉蛋,一应俱全。“基本上每天餐桌上的菜都不重样,大荤天天有。到了春节期间,吃饭大都在饭店里,红烧肉、烤鸭、鲈鱼、甚至是澳龙……蔬菜反倒成了餐桌上点缀的稀缺品。”

  除了菜场,大超市也是她经常光顾的地方。每年春节前,一些南北干货、速冻食品、还有巧克力、开心果等零食,每次都会大包小包地拎回家。记者从一位超市行业的负责人处了解到,副食品种类繁多,一般城市超市供应的副食品种类超过2万种,大卖场就更多了。在此基础上,供应量也十分充足,消费者随到随买。更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消费水平的提升,进口食品、海产品的销售量正在逐年提升。去年,高端的海鲜品类比2016年实现双位数的增长。

  世界美食装入市民菜篮子

  40年来,上海商业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统计数据显示,上海早在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就突破万亿大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7成。消费已经成为拉动上海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从原来的保障供应,到如今的优质供应,变化背后是每一个消费者最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记者了解到,除了标准化菜场的建设,申城已经引入了1500余智慧微菜场,还有上门配送的生鲜网站。消费者已经完全可以做到足不出户,尽享各地美食。

  上海百姓的菜篮子里,传统的鸡鸭鱼蛋已经并不稀奇。美国牛肉、澳洲车厘子、法国生蚝、荷兰奶粉……来自最优质产地的世界美食都能在线下实体店、网上虚拟店里买到,不限数量、不限时间、不需排队。不仅如此,购物甚至都不需要掏出现金,一个手机就能完成所有的支付环节。

  上海商业二局的一位老局长这样说,这是一个好的时代,而未来还会更好。


新闻综合

更多资讯请点击关注:老辰光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3-29 23:10 , Processed in 0.02971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