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00|回复: 0

第一个走上哈佛毕业演讲台的中国人,出书讲述中国乡村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40

回帖

7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75077

名博

发表于 2017-9-6 10:2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个走上哈佛毕业演讲台的中国人,出书讲述中国乡村

“这不是描写我个人奋斗的鸡汤励志文,”29岁的湖南学子何江,这周刚刚回到他在美国波士顿麻省理工学院的生物实验室,继续他的博士后工作。

何江成为网红是在去年五月。出生于湖南乡村的他,成为哈佛毕业典礼登台演讲的首位大陆学生。与他同台演讲的是好莱坞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

在知乎上,关于何江最热烈的讨论是:他是否打破了“寒门难出贵子”的魔咒。对这种“寒门学子逆袭”、“理工男”、“学霸”的标签,何江显得相当纠结。

他能理解“农村学子”与“哈佛毕业演讲”联结在一起时的巨大反差和新闻效应;但另一方面,他也希望人们看到这些标签后他所做的真正重要的事情:3D打印人体肝脏,用于疾病研究和检测。正如他在毕业演讲中说的,希望科技与知识可以让更多人受益。

早在被选为哈佛毕业典礼演讲人之前,他已动笔开写一本书。这本书近日在国内出版,题为《走出自己的天空》。

他在书中力图记录自己的乡村生活。“人们对乡村有很多刻板印象,我只想把真实的情况体现出来。”

图片:何江与他的家乡: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南田坪乡停钟村

何江写这本书,最初是受到了哈佛历史系教授尼尔·弗格森的鼓励。“我这二十几年的生活经历,从湖南的一个小山村,到县城,到省城,再到美国波士顿……要以历史学家的角度看来,或许可算作是前工业时代到现代社会的大踏步。”

做了一辈子农民的父亲,常会朝何江叹气:“现在村里的小孩连秧苗是怎么插的都已经忘了。”何江笑着反问:“您难道还希望我们的后代继续过那种穷苦生活吗?”

但何江的内心并非波澜不起。“在这传统的乡村生活即将消失的时代,我常会不知所措,心里想把它留住,可一细想,又会告诉自己它是该消逝的。于是,我唯一能做的,便是用文字把曾经的那些记忆记录下来。”

关于乡村的刻板印象

“当我们讨论乡村时,会认为乡下人都很简单、淳朴。这种印象当然也不算错,但生活在乡村里的每一个人,也有自己复杂的个性,有背后种种故事,有人倔强、有人淳朴,面对生活种种问题时也会有不同的反应,细节是非常丰富的。”

《走出自己的天空》共有十个章节,第一章是何江自己的故事;第二章是母亲——只念书到小学四年级的农妇,却培养出两个大学生儿子;第三章是父亲,种地、打鱼,也曾出外打工,脑瓜灵活,但几十年一直没赚到大钱。余下各章,包括他的爷爷、弟弟、舅舅,都是何江熟悉的人与事。

最早写这本书,是在何江被选为哈佛毕业典礼演讲人之前。去年“出名”后,他反而不太想马上出书了,“那时我有一点抵触心理,不想让大家把(哈佛演讲和出书)这两件事情联系在一起,让人以为我在蹭那个热度写了一本书。”

中国两千年的农耕文化,在何江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在书中描述,第一次走出乡村是考上县城高中。那时他还不会用冲水厕所,难以融入城市子弟的圈子,甚至说话都会带有口音。他在同学中间总表现得小心翼翼,生怕说错了什么话,或是做错了什么事,被人暗地里嘲笑。他观察同学们怎么穿戴,怎么讲话,努力学习标准普通话的发音,为了提高英语甚至买了《乱世佳人》的英文版来阅读。整本书的空白页被他写满了标注。老师会以他为例,跟其他同学讲“笨鸟先飞”的道理。

也许正是这种能吃苦、不服输的志气,伴随何江考上中国科技大学、拿到中科大最牛逼的“郭沫若奖”,一直申请到哈佛录取通知书,甚至主动申请做毕业典礼的演讲人。

图片:何江拿到中国科技大学最牛逼的“郭沫若奖”。那时才20岁的何江,看上去还很青涩。

走出舒适区的勇气

在何江看来,乡村童年给他影响最深的,一是有旺盛的好奇心和观察力,二是敢于尝试新东西,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这一路走来,很多东西我自己能行还是不能行,我都是不太知道的,只有到新环境之后去尝试做一些我平常不敢尝试的事情。”

刚到哈佛时,“牛人遍地”的感觉也曾让他很不适应。但也正是农家子弟的坚韧,他慢慢意识到:“每个人的起跑线不同,之前受的教育也不同,所以横向比较没有太多意义。我能做的就是尽量只跟昨天的自己做纵向的比较,看自己是不是有进步。”

到哈佛第二年,他申请做本科生的辅导员,就因为觉得如果他只待在博士群体、只待在实验室里,就只能了解博士生的圈子,无法真正了解美国文化。

当上辅导员后,他要跟本科生住在一起,管二、三十个学生,对他们的生活、学习都要负责。刚开始,他几乎找不到跟美国本科生能有什么话题,但他不怕尬聊,每天吃饭时一个人直接走到一群本科生身边,问能否加入他们。刚开始的聊天难免冷场,但慢慢还是熟悉了。

走出“舒适区”,也包括在哈佛申请做毕业典礼的演讲人。在典礼半年前,听别人说可以申请,他就决定去试试,甚至没想到自己会真的选上。

演讲稿写了一个多月,反复修改。真正上台演讲时,面对底下三万多听众,他的手抖得如此厉害,以至于都不敢做演练好的手势。在他演讲后,斯皮尔伯格上台演讲,但心还在怦怦跳的他,根本没听清斯皮尔伯格说了些啥。

图片:何江演讲后,与斯皮尔伯格握手。

那场6分钟的演讲过后,他成了第一个走上哈佛毕业演讲台的中国人。这让他红遍了中国的网络空间。因为在演讲开头讲了一个被蜘蛛咬伤的故事,有人半开玩笑地称他“蜘蛛侠”(Spider-man)。

母亲的菱角

何江的书里记述了自己即将去美国留学前的情景。

他是村里第一个走出国门留学的人。这让母亲感到脸上很有光彩,尽管她对美国了解得不多,只知道那是在地球另一头,人们讲一口她听不懂的洋文。

她要儿子带上针线,儿子的反应是“我不会自己补衣服,要是同学知道了,多没面子”;她让儿子带上自己亲手做的布鞋,儿子却担心土气;她想让儿子带点吃的,但儿子告诉她,食物不能带上飞机。

一家人在村口的汽车站等车。看到汽车驶来,母亲想笑,毕竟这次远行会给儿子一个更好的未来;但她又意识到,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她都见不到儿子了。

“儿子,我当年织渔网的时候,看着你和你弟在渔网里打滚,以为你们以后会打渔为生。可我没想到,你读书读得走出了国门。”母亲没有读过多少书,也不习惯表达感情,讪讪地,骄傲又伤感。

汽车站边有条水渠,菱角正长得饱满。母亲想起儿子从小爱吃菱角,当下脱掉鞋子,滑下水渠,在齐胸的泥巴水里抓取菱角,扔上岸来给儿子。

“儿子,快捡几个大的赶紧上车去。这司机也真是性急,又在按喇叭了。别看我,朝我看干啥?我待会儿回家换身衣服就好了,你快点捡几个菱角上车去!”

何江满眼泪水地站在车旁,看着还在泥水渠中笑着的母亲。他想告诉母亲自己有多么爱她,可是,乡里孩子很少会用“爱”这个字,即便是母子之间。

图片:何江与家人

《指环王》

到今天,何江在美国已经待了八个年头。但他的父母还从未去过美国。

博士后的薪水并不算高,何江还需要时时寄钱回国。父亲在两年多前患了尿毒症,每周都需要做血液透析。母亲至今连湖南都没出过,普通话也说不顺溜。

只有弟弟来美国看过何江,但何江太忙,没法花更多时间去陪伴,弟弟待了一个月就回国了。

像当年在县城中学一样,何江记住的是“笨鸟先飞”。如今他每天在实验室里待十个小时以上,周末也会主动到实验室加班。他每天都打电话回家询问父亲的病情。

偶有闲暇,他爱看书。有位校友在知乎上透露,何江从小就很爱看《指环王》。

“我们以前以为改变世界的都是一些伟大的人物吧,但《指环王》里的霍比特人,矮小不起眼,通过一点一点的努力,也能够改变整个世界,”何江说。

在《指环王》中,面对种种艰难,主角弗罗多曾一度气馁。

“我办不到,山姆,我知道,这不公平。我们根本就不该来。”

“但是我们来了,”书中的山姆温柔地说,“这就像我们听过的精彩故事,描述伟大的事迹,充满了黑暗和危险。有时你不想知道结局,因为怎么可能有快乐结局?但是最后,阴影终究会过去,就连黑暗也会消失。崭新的一天将会来临,太阳也会散发更明亮的光芒。这才是让人永生难忘,有意义的感人故事。就算你太年轻不明白为什么。”

“我想我明白了,弗罗多。我现在明白了,故事的主角,有很多机会放弃。但是他们并没有,他们决定勇往直前。因为他们抱着一种信念:这世上一定存在着善良,值得我们奋战到底。”

(凤凰网:孙莹)

[url=]凤凰暖新闻[/url] 孙莹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4-26 11:30 , Processed in 0.03741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