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93|回复: 0

大城养老,让长者拥有从容晚景

[复制链接]

8877

主题

20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1181
发表于 2019-5-26 11:06: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9年5月26日文汇报

上海市第一福利院老人与员工同读时光笔记,怀念往昔荣光。
关爱老人心理健康活动。
   
      “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就有可期的未来。”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一语道尽养老工作之于社会运转的意义,代际交替、希望传承,长者晚景从容,社会才有温煦底色。上海是对此体会最深的中国城市,如以60周岁以上户籍老龄人口达到人口总数10%以上为老龄社会标志,2019年恰好是上海步入老龄化社会的第40年。

      上海的户籍人口老龄化比例高居全国第一。到2017年底,全市共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483.60万人,占户籍人口的33.2%;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数量达80.58万,占户籍人口的5.5%。上海百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目前已达2500人,“长寿之城”熠熠生辉。

      以上海解放为始,上海的“大城养老”探索已绵延几十年。人口结构的变迁推动着养老服务的创新,上海逐步架设起养老服务供给、服务保障、政策支撑、需求评估、行业监管五大体系“五位一体”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从持续22年将养老床位建设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到因地制宜探索并推动“嵌入式”养老服务,再到引领风潮的居家养老服务培育、认知障碍社会支持体系建设,上海在养老服务方面从来都是开风气之先的角色。

      上海的养老床位建设史上海的养老床位建设历史,是城市老龄化进程的缩影,也是城市养老服务发展迭代的写照。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最早开展的与养老相关的公共服务是“三无老人”和“五保老人”的基本生活照料。上海为退休职工建立了劳动保护和公费医疗制度,对城镇和农村的无直系亲属依靠、无生活来源、无生产劳动能力的“三无老人”给予社会救济或实行“五保”,也即保吃、保住、保穿、保医、保葬。到1979年,这部分功能主要由政府举办的四家市级福利院、四家区属社会福利院和42家农村敬老院承担。1979年上海户籍老龄人口比例首次超过10%,首家区办养老院虹口区幸福院成立;1982年,原南市区王家码头街道开办了申城第一所集体性质的街道敬老院。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养老机构的性质从“救助型”向“福利型”转变,有家庭的社会老年人逐步开始被机构接纳。1998年起至今,上海连续22年将新增养老床位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以床位建设的“加速度”追赶马不停蹄的老龄化进程。到2018年底,全市已建成712家养老机构、14.7万张床位,初步缓解了一度困扰各方的“一床难求”局面。

      2005年,上海率先在全国提出“9073”养老服务格局概念,即90%的老年人由家庭自我照顾,7%的老年人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的老年人享受机构养老服务。这组数据是国际经验和本土需求调研的共同结果,确定了养老公共服务的投放路径和养老公共资源的配置比重,至今仍是上海市区两级制定床位建设规划的重要依据。此后,国内多个城市沿用上海经验,推出各自的养老服务“数字格局”。不过,老年群体的变化不只是规模增长,他们的需求结构也日益复杂化、多元化,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在现实中并非泾渭分明,常常灵活组合。基于这样的现实,上海继续开展顶层设计,于2014年确定由养老服务供给、服务保障、政策支撑、需求评估、行业监管构成的“五位一体”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城市和农村的“原居安老”实践

      “原居安老”是近年上海“大城养老”的关键理念之一,它提倡让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中颐养天年,免于经历老年易居导致的物理环境和社会关系变化。受此理念牵引,养老公共服务的配置深入城市生活的“神经末梢”——社区,以便老年人在日常生活半径内获得周全、可靠、便捷的服务。

      上海当前着重探索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应运而生,以2019年市政府实事项目为例,六项养老服务项目大部分将落地社区,包括新建80家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新增40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新增200个社区老年助餐场所等。

      城市社区内典型的嵌入式设施有两种,一是“垂直功能”的长者照护之家,床位数在10到49张的微型养老院,主要为老年人提供短期住养照料,到去年底上海已建成155家这样的机构;另一种是综合功能的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它是场地更大、功能更全的开放平台,可一站式提供长者照护之家、日间照料中心、老年助餐点、医养结合服务点、养老顾问咨询点等多种服务,目前上海已有180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2019年将实现街镇全覆盖。

      农村社区的“嵌入”方式不同于城市社区,城区的“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很难完全移植到“地广人稀”的农村社区。为让农村老年人得到“不离乡土、不离乡邻、不离乡音、不离乡情”的晚年生活,去年6月上海市民政局等8个部门联合出台《上海市农村地区养老美好生活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聚焦农村养老设施建设、服务水平提升、政策支持保障,按照镇有“院”、片有“所”、村有“点”的布局推进农村养老设施建设。

      镇有“院”是指每个镇至少建成一家标准化养老院;片有“所”是指在农村片区建设老年托养所,探索适合农村老人习惯的就近照护模式,比如松江区叶榭镇的“幸福老人村”,就是在自然村内形成的集长者照护之家、老年人日间照护机构、助餐点等功能于一体的服务点位;村有“点”是指全面推广老年人睦邻点,鼓励基于村民自治的农村互助养老,睦邻点以民间自愿为前提,由农民利用自有住宅或闲置房屋,为老人提供生活交往、日常照料、休闲娱乐空间。

      精准对焦与精准定制

      如果说在老龄化初期,养老公共服务的目标群体肖像比较粗放,服务供给主要面向不特定的大多数老年人,那么来到深度老龄化阶段的上海,已经应需而动,追求公共服务和公共资源的“精准投放”。

      上海是国内最早系统关注老年认知障碍群体的城市。2018年上海首次将改建1000张认知症老人照护床位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当年改建完成1194张床位;今年这一实事继续推进,预计到2022年全市认知障碍照护床位数可达8000张。

      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代表的认知症是常见的老年疾病,据测算,上海的认知症患者数量不低于30万,认知症长达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的病程,对患者和家庭来说是沉重的负担,但国内的认知症救助资源远远不能匹配社会需求。今年上海开始力推“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沪上已有部分街道与专业的认知症服务组织合作,开展认知症社区宣教、早期筛查、非药物干预、个案服务等,市民政部门正积极推动系统化的认知症服务“闭环”的绘制。对特定群体的“精准对焦”是上海养老服务“绣花精神”的体现,也是对公共部门“绣花功夫”的考验。

      2018年,上海在基层社区“上线”了致力于“精准定制”的养老顾问,以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为顾问点,由中心工作力量和街镇养老工作人员为社区老人提供顾问服务。

      上海建设养老公共服务体系几十年,养老服务的政策池和资源池相当丰富,绝大部分老人都能匹配到适合自己的服务,但普通居民想要辨别、取用对路的服务项目并不容易,甚至可说有点“烧脑”。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市民政局推出了这批专业的“民生顾问”,他们并不生产政策,而是政策的遴选者、搬运者,是城市养老服务发展的“活地图”。到今年4月,全市已开通104个养老顾问点,234位顾问服务群众近2万人次,当场答复率保持在94%以上,受到社区老年人的普遍好评。



更多资讯请点击关注:老辰光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3-29 13:45 , Processed in 0.03335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