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第4节 为着延续的生命
 为着延续的生命
林继宗
 
  孩子考上大学了,我心里乐得比自己上大学还高兴,妻子的脸上绽放着甜蜜的笑容。整整半个月,她为孩子购置用品、准备衣物、操办手续、联络亲友。还有多少次谈心,唠唠叨叨,真是和风细雨,谆谆教诲。爸爸妈妈都有教养孩子的天职,都希望孩子成才。我们自然也一样。
  记得儿子刚刚三岁时,我们就逼他学拉小提琴。每次,都是我和他妈妈带他去上课,自始至终守候两个多小时。在家,我们逼着孩子练琴,每天规定了练习的时间,有时他眼泪汪汪,仍不能停。三年苦苦过去了,孩子总算“毕业”了。但“毕业”之后,他也渐渐疏远了小提琴,看着小提琴和琴谱日渐积起灰尘,我不禁摇摇头,叹着气,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个性。我们家长却常常犯下一个毛病:让孩子替代自己的情感、愿望和爱好,把殷切的父母之爱胡乱地撒在孩子身上。相反,我们从来都没有引导孩子打球,而他却和羽毛球,乒乓球结下了不解之缘,球技也不断提高,球拍成了他离不开的伙伴。这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行。”
  谁不希望孩子成才?当今社会,望子成龙大有人在,这也许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但我又想,一个社会,哪能有那么多“龙”?大部分应该是普通人。一次,我带回了一张奖状和一本荣誉证书,妻看了,随手一放,淡淡地说:“你要这些做什么?儿子得奖状,我心里才高兴。”这是她的真心话。如果父母把目标定在“望子成人”的坐标上,那才符合社会的实际,日后不致失望太多。我和妻子不愿当失望者。我们始终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为有益于社会的普通人。将来找一份实实在在的工作。引导孩子走上自立自强的道路。儿子升初中、高中和大学,都是他自己考的,我们没有为他花钱择校。孩子小的时候我们有意识地让他到外婆家生活了一段时间,又让他报考金山中学,可以住宿学校,孩子原来不愿意,怕离开父母、朋友、亲戚、邻居和老同学,别说少见面,连电话都难打了。我和妻子耐心地说服他。金山中学即将开学前两天,孩子知道住宿学校,要靠自己洗衣服了,便主动请妈妈教洗衣服。他妈开玩笑说:“多带些去换,脏衣服星期六带回家,妈给洗。”儿子笑着说:“同学们都自己洗呀,我也要学着。”
  记得有一回,他吹蒲公英,我告诉他:“蒲公英的籽离开母体,随风飘扬,飞到很远的地方落地生根。人也一样,总要独立生活的。”儿子似懂非懂地点着头。他上初中的时候,几度清明,我带他回乡扫墓。几次对他谈起,人总是要死的。任何人,终将离开父母而独立生活。孩子低着头,久久地沉默着,悄悄淌下了泪水。
  孩子慢慢懂得了一些道理,也学着锻炼自己,帮着做家务。洗碗,擦地板,有时也学着煮饭烧菜,有一天神秘兮兮地关住厨房门,不让我们看,他为我们做的第一个菜竟是“牛奶煮西红柿。”当他笑盈盈地从厨房端出这道菜时,我和妻子都笑得前仰后合,击节称赞,吃时连声说好菜,一家人乐不可支。
  坐在上课的教室里,隔海恰好能够望到自己的家。多么强烈的诱惑!但他终于管住了自己。功课忙的时候,竟几个星期不回家,还不让我们去看望,甚至过节也不回家来。我和妻子送食物、用品到学校,孩子有时还生气哩。他怕同学笑话,他让我们放心,他会管好自己的。
  十几岁了,可他在我们的眼中仍是个孩子,我和妻子总呵护着他。搬了两次家,都把最好的房间给他住。以前我出差回来,常常两手空空,后来,我也学会为孩子买点礼物了。平时有空也和孩子玩玩羽毛球、乒乓球。怕孩子在学校吃得不顺口,我和妻子偶尔送点好吃的去,可孩子每次都劝我们不要再送,同学能过,他也过得了。送得多了,同学们会笑话。孩子返校,如果太晚,或者刮风下雨,我总要送送他,他却坚持自己走,锻炼锻炼。每次,看着孩子急急跨越高高的斜坡和梯级,看着他那匆匆消失在雨夜中的身影,父爱的巨澜便从心海里掀起,翻腾不息。
  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儿子整整酝酿了两天,最后由他自己决定。他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第一志愿。我们衷心地祝贺他。儿子考上大学,坚决不要父母送,也不坐飞机,和同学一起坐火车走了。抵校当夜,便打来电话报平安,并津津乐道地汇报了学校和宿舍的情况,说比他想象的还满意。我看望他时,儿子精神状态甚佳,表示努力学习,争取提前完成学分。他还带我参观校园,一路介绍,还用两块钱的菜票为我买了一杯可口可乐,充满着质朴的亲情。饮着这可口的饮料,我的心头乐开了花……
  我和妻子安静地度过了孩子不在家的第一个中秋节,我们想念着孩子,仿佛看到他为同学送雨衣、请吃饭、留住宿、购书籍,然后送到渡口,才依依惜别;仿佛看到孩子穿着宽大的绿军装在宽阔的操场上参加军训,满脸稚气,却又表情严肃,双肩绽出了片片白色的盐花;仿佛看到孩子和同学们围坐在皎洁的月光下,尝着月饼,那青春的欢声笑语,惊动了寂寞的嫦娥和孤苦的吴刚……
  从儿子来到这个世界,多少盼望,多少挂念,多少忧愁,多少欢乐,多少泪与汗,多少爱与情,只为了他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