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库 > 那些年我们努力过 > 第 16 章 同 窗 之 谊
第1节 韦建良:我为同学下了二、三十碗面

韦建良
 
1984年的初夏时节,正是我们黄工大84届中文系同学最紧张的毕业总复习阶段。那时候,我们都是用业余时间读书,有的还上三班,有的已有了孩子,平时都很辛苦,个个是硬“挤出时间”来读书的,很不容易。现在“四年寒窗”终见光明,在这最后“冲刺”时刻,谁也不敢懈怠。为了保证毕业考能顺利“过关”,当然更希望能考出个好成绩。于是,星期天同学们相约在虹口的“海仑公园”,希望通过一整天的集体大复习与互相提问的方法,来提高复习的效果。
我清楚地记得,那天非常炎热,家就安在海仑公园里的张念胜同学,一大早就为大家买好了十多斤的切面,还有几筒卷面。我大概是8点钟到的,那时候没有普及煤气与液化气,所以一来先要把煤球炉生好:点火、放柴、倒入煤球,这对我生活在老城厢石库门数十年的“老上海”来说,驾轻就熟、一蹴而就。当然黑烟滚滚是免不了的,好在同学们还没有到。用不了一个小时,我与张念胜就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烧开水、爆香葱、煎荷包蛋。九点后,20多位同学陆续来到了公园,大家两三个人一组的,分散在公园的各个角落,开始了紧张的复习:有的互背《中国文学史》、有的就“古汉语”中疑难单词解释进行探讨、有的对老师布置的复习题正确答案再次确认……,小小海仑公园的假山旁、湖畔边、凉亭上,都是我们的同学:或是大声地朗读、或是热烈地争论、或是悄悄地书写。
中午12点不到,我这个“火头军”开始忙碌起来,一大锅水已经烧开,满碗的葱油、满盆的荷包蛋、满筛的切面,一切准备就绪。按照预定的时间,12点一到,同学们就陆续来到“橱房”——其实在过道里是用一块木板、两只长凳临时搭建的。我每下一锅面,可以同时让3个同学吃,我记得当时大家吃得都很开心,都夸这面下得好,葱油拌面特香,荷包蛋特好吃。因为是煤球炉,火力接不上,所以每隔一锅,必须要等上五分钟,让水烧开才能下面。同学们相互谦让,都说“不饿”,橱房间一片欢声笑语。我接连下了12碗面以后,面汤水变得浑浊了,我只能打招呼,要换水了,请后面的同学稍等会儿。好在张念胜早已把三个热水瓶开水准备好,我很快就开始准备一锅面……我先后大概下了8锅面,有两个同学说还不够饱,又各添了半碗,轮到我与张念胜吃的时候,就只剩下3筒卷面了,这时,我感到有点饥肠辘辘了,这卷面虽然没有切面那样有劲,但我与张念胜都吃得很香。
那天,我们一直复习到下午五点,才陆续离开公园。三天后的毕业大考,同学们都取得了好成绩。
三十年很快过去了,同学们在各自岗位上拼搏、奋斗,不少人都成了国家改革开放的成功人士,但是“海仑公园”集体复习、吃葱油拌面,已成为每次同学聚会最爱戏说的一段往事。
(2013年6月20日)
 
 

 
      1946年11月生于上海。66届高中,崇明农场干了三年多
进出窑工,上调到港务局又当了十年码头工人。黄工大毕业后
先后当过语文老师、总经理秘书、公司企管科长、宣传科长等。
2000年2月“被退休”后,先后在浦东梅园街道组织科、浦
东新区归国留学人员联合会干了15年。“与人为善、成人之美、
助人为乐”是我的做人信条。我永远珍惜同学间的真情!
 
  —韦建良— 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