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写作 >

后知青文学的时代悲剧色彩

时间:2025-05-18来源: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 作者:张 穗 强 点击:
悲剧是古今中外文学的审美特征,也是华夏历代文学作品的精髓。中国历代文学作品的悲剧人物、悲剧故事,缘于数千年社会的动荡变迁,缘于历代文人的忧国情怀,也缘于作品内容的悲凄苍凉。事实上,文学悲剧都有深刻时代色彩,后知青时代也不例外。 一代知青结束

 
  悲剧是古今中外文学的审美特征,也是华夏历代文学作品的精髓。中国历代文学作品的悲剧人物、悲剧故事,缘于数千年社会的动荡变迁,缘于历代文人的忧国情怀,也缘于作品内容的悲凄苍凉。事实上,文学悲剧都有深刻时代色彩,后知青时代也不例外。
  一代知青结束上山下乡回到都市,回到自己熟悉而又陌生的故土重新生活,他们行为意识发生了什么变化,知青作家怎样描绘总结这段人生,正是本文要探索的课题。
  1978年开始的曾被称“后知青时代”的漫长岁月里,很多回城知青走过一段不寻常人生,经历了痛苦的拼搏挣扎。正是文革结束后神州岁月的急剧变迁,一代知青要展开全新的都市生活,要面对就业、升学、婚姻、家庭等一系列问题,憧憬与现实产生了碰撞,反映这一时期回城知青生活的作品,曾被冠名“后知青文学”。 
  后知青文学缘于是一个独特时代的开始,揭示了知青回城后面对的复杂环境和特殊心态。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悲剧故事和人物,印刻下知青作家对蹉跎岁月的反省,对都市生活的审视,对华厦未来的思考,作品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后知青文学是一个大变革时代的缩影,折射了回城知青生存发展中面对的困惑和压抑。后知青文学的悲剧元素,凸显了回城知青对已逝岁月的忏悔反省,对人性价值的重新塑造,渗入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华厦的“伤痕文学”土壤,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留下了光辉一页。本文通过剖析三位知青作家的作品,探索后知青文学如何揭示一代回城知青的内心世界,探索作品人物故事的悲剧根源。
(一)
  大规模上山下乡运动结束后,一代知青回到自己熟悉却已陌生的故土,当部分知青还为“青春无悔”“青春有悔”争论不休时,一批知青作家已摆脱蹉跎岁月的是非纠葛,站在时代高度反省知青面对的新困惑、新伤痛。其作品聚焦回城知青的喜怒哀乐,聚焦他们的精神世界,散发出浓烈的悲剧色彩。这方面的杰出代表,就是著名知青作家叶辛。 
  作为后知青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叶辛很多作品着眼知青回城后的岁月折磨,描绘他们的心灵变化,揭示他们大变革中的新困惑、新思考,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长篇小说《孽债》这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
  《孽债》描述五位上海知青当年在云南下乡时诞下并遗弃的婴儿,长大后相约来上海寻找自己亲生父母,描述这一过程中五位知青后代的不同际遇。作品再现一代知青回城后的压力困惑,揭示孩子们对亲生父母的期盼与失望。《孽债》透过回城知青的全新生活场景,揭示他们曾面对的爱情与现实激烈碰撞,揭示了知青大回城为一代人曾经带来的心灵创伤,令人慨叹,发人深省。
  岁月变迁引发的血缘、亲情、家庭碰撞,曾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华厦文学一大悲剧主题,其中以曹禺先生的《雷雨》最为人们熟悉。知青回城如何触发两代人的情感碰撞,环境改变如何带来两代人的亲情纠葛,深刻揭示了上山下乡为知青后代和家庭带来的不幸。叶辛作品的这些悲剧元素,刻下深深的时代印迹。
  后知青时代悲剧在叶辛其他一些作品中的也很突出:一对在边远山区插队的一对知青男女在孤独环境下未婚先育,诞下一个男婴。知青返城机会出现后,这对知青男女为回到都市生活,在道德、现实的苦苦挣扎,无奈之下把亲身骨肉送给当地一位素不相识的农民,导致后来再也无法找回。回城后这对知青夫妻后悔莫及,内心刻下多年伤痛。
  某位男知青下乡期间与一位村民女子堕入爱河,当年为了返城狠心抛弃恋人离去,隐瞒自己去向。然而这个包袱数十年一直深压着他,梦中常被爱情伤疤的痛苦折磨,导致暮年身处癌症晚期的他,内心悲情瞬间爆发,促使他下决心踏上寻爱之旅……
  据此读者不禁要问,叶辛这些作品故事在向读者表白什么呢?是再现知青当年下乡的精神孤独?是责怪知青背叛了神圣爱情?是鞭挞知青狠心抛弃了亲身骨肉?还是要赞誉知青晚年良知与道德的复活?……这一切的一切,正是作者希望和读者一起反省思考的问题。
  笔者认为,作为能深刻审视上山下乡的知青作家,叶辛笔下这些悲剧人物、悲剧故事之所以令人震撼,是因为触及到时代变迁中的亲情伦理,揭示了特殊环境下人性的脆弱变异,彰显了生命的内涵价值。叶辛作品凝聚这么深刻的悲剧元素,当然具有很强的时代穿透力。


(二)
  知青作家郭小东的《中国知青部落》三部曲,也成功从不同层面提炼了后知青文学的悲剧元素。作为长期从事文学理论研究的知青作家,他笔下的人物故事折射知青回城后面对的严峻现实,反省上山下乡为知青带来的岁月创伤,留下对后知青时代的思考。郭小东作品的悲剧元素,从另一个侧面彰显了后知青文学的时代价值,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三部曲中的《青年流放者》通过描述孤独守墓人、街头修理匠等一批穷困潦倒的回城知青,与腰缠万贯知青大亨之间的落差,揭示改革开放大潮下社会形成的两极分化。作品关注身处都市底层的弱势知青群体,如何面对生存与尊严压力,如何面对彷徨无奈。郭小东作品主题触及贫富悬殊对弱势知青的伤害,展示了作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三部曲的《暗夜舞蹈》描述了回城后一批学有所成、才华出众的知青文化人,如何在时代变迁中的困惑迷茫。作品似乎在拷问,文革结束后的神州虽已拨乱反正,新一代知分子为什么仍承受失落打击?《暗夜舞蹈》暗喻僵化文化体制下,知识分子像在“黑夜中跳舞”那样,心中的梦想一次又一次破灭,思考理想与现实为什么会出现强烈反差?
  作为专业院校成长的文学家,郭小东用扎实的美学理论探索上山下乡的根源。其作品善于透过五光十色的都市幻影,揭示不同阶层回城知青的内心世界。事实上,其作品正是通过这些悲剧故事,鞭挞后知青时代的社会弊端,宣示了作家的内心感受:上山下乡运动虽然终结,但一代知青内心留下的时代烙印和岁月创伤,是无法抚平的。很显然,郭小东作品对上山下乡的批判,对弱势社群的关怀,释出了强烈的“时代负重感”。
(三)
  揭示岁月变迁中一代老三届人的婚恋困扰,探索潮流冲刷下回城知青的情感扭曲,是后知青文学涉足的另一悲剧主题。知青下乡10年与回城后40年是什么关系?回城知青为生存发展的艰辛拼搏中,为何出现情感悲剧?辽宁知青作家王德文的长篇小说《望城》,在这方面做了有益探索。
  “知青下乡10年与回城后40年的关系”,曾是社会学家研究后知青时代的一大课题。面对改革开放大潮下都市环境的急剧改变,面对外来思潮与传统伦理的激烈碰撞,王德文作品从回城知青的婚恋切入,关注他们曾经历怎样的情感挣扎,带出40年神州社会潮流转变中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
  《望城》主人公和身边知回城后曾走过不同的成家立业、下海经商、深陷牢狱、皈依基督之路,揭示一代知青回城后的恋爱观、价值观发生了“质”的变化,引发了新的情感悲剧。反映知青回城后如何在五光十色都市中沉沦挣扎,是后知青文学中相当多的一个题材。回到曾经熟悉但又完全陌生的都市,为什么知青的婚恋情感会出现悲剧?蹉跎岁月的农友为什么会反目为仇,为什么会出现“心灵裂变”,根源究竟何在,这确实是一个要思考的问题。
  《望城》主人公及身边知青的人生际遇表明,尽管他们曾在“广阔天地”心心相印,但由于回城后身份地位发生变化,理想追求各自不同,恋爱观、婚姻观无可避免发生了“质变”,形成“过程重于结果”的全新爱情观。很显然,这正是改革开放40年社会道德观、伦理观被严重扭曲的结果。
  社会学家的研究表明,改革开放40年华夏人际关系和伦理道德的变化,是传统伦理和外来文化激烈碰撞的结果。当今社会上大量出现的“婚外情”“第三者”现象,本质上不过是“过程重于结果”这一价值观被现代社会逐步接受的结果。
  长篇小说《望城》用文学语言告诉读者,正是知青回城后一部分的事业成功人士,他们的创业拼搏和理想追求构筑了“婚外情”“第三者”的土壤,导致传统恋爱观、婚姻观受到极大冲击。很显然,这一变化引起了知青作家的关注。
  笔者认为,“过程重于结果”这一爱情观、价值观的形成,是多元开放的社会形态所决定的。在一个开放务实的社会中,现实主义总是不断挑战理想主义的。无可否认,今天不少年轻人、中年人以致老年人能接受“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但由此引发新的人伦悲剧,华厦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和家庭稳定会因此付出怎样代价,则是超出文学创作而需要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作者简介: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中华知青作家学会副主席、香港书评家协会会长、香港文学促进协会副理事长、香港历史文化出版社社长,原海南生产建设兵团广州知青。
 
(责任编辑:林嗣丰)


(晓歌编辑)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