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写作 >

难忘乡情一一不见忙碌的“麦忙”

时间:2019-08-18来源:当代文艺精品选萃 作者:马德居 点击:
我己经四十八年没有亲临故乡的麦收现场了。上世纪的一九七零年十二月,正在山东省郓城八中读高中的我,在故乡穿上军装,迈步走进部队这个久已向往的大学校。 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锤炼了十八年。转业到地方工作直至退休的几年间,一直没能回故乡体验那一季麦忙

我己经四十八年没有亲临故乡的麦收现场了。上世纪的一九七零年十二月,正在山东省郓城八中读高中的我,在故乡穿上军装,迈步走进部队这个久已向往的大学校。
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锤炼了十八年。转业到地方工作直至退休的几年间,一直没能回故乡体验那“一季麦忙比三秋,官家小姐都下楼”的麦忙情景。今年麦收前闲来无事,说什么也要回到故乡的田园里,品味一下那久违的“麦忙”闹景,收吮一下那曾经闻过的陈阵麦香。五月二十七号我与爱人曹爱珠女士离开南京返回山东,二十九号在县医院体检完毕就急匆匆的返回故乡了。踏上故土,放眼四方,微风下的麦浪此起彼伏,连片的麦田汇集起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金黄麦海。
我家地处古赵王河边,为梁山,郓城,巨野,汶上,嘉祥五县交界处,当为鲁西南腹地。从我村向南,十里大洼十里麦,十里麦田十里香。这十里联片麦田,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经微风吹动掀起层层波浪,场景十分壮观。临近“芒种”,熟透了的小麦象一个个调皮的孩子,灵性般地向人们呼喊:“麦子熟了,快点进仓。”十里大洼尽头,便是著名小说!《水浒传》中所写七星聚义智取生辰纲的发生地《黄泥岗》了。
这么大的一个洼地麦田,收割起来,那该是一幅多么热闹多么壮观的场景啊!记得我入伍前的麦忙,从动镰收割到收粮入仓大约需半月之久。人们在收麦前需俏许多准备工作,有的咯场、有的磨镰、有的搓绳、有的修理不知延续了多少年代的牛车。男人们买来杈把扫帚扬场铣,女人们洗缸涮瓮缝口袋,人人忙个不停。形成了“男女老少齐上阵,欢天喜地收麦忙”的热闹场景。在我的印象中,那时小麦产量低,每亩地收到一百三十斤就是好收成。尽管这样,知足的庄稼人仍然喜天悦地,尽享麦收的喜愉。



而最让人期盼的,是麦忙结束后麦桔上垛的那顿集体饭。名曰“吃垛底”。这顿饭是以生产以为单位集体在打麦场上吃的,男人们买来两斤地瓜干酒(当时八角钱一斤,俗称八毛辣)。蒜泥拌在拍碎的黄瓜里当下酒菜。女人们则在孩子们的哄闹中烙大饼。全部人员在麦收后吃顿团圆饭,喝了瓜干酒的男人们满面红光精神焕发,吃了新面烙饼的女人和孩子们喜气洋洋。
回想往夕那般热闹场景,至今仍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如今不同了!传统意义上人头攒动的那种收麦方式被机械化作业所替代。我是在“芒种”节气还有六天时间的时候来到家乡的,俗话说芒种忙麦上场。还没到芒种节气,十里大洼麦田里的麦子就象变戏法般的收割的干干凈净!现在收麦,充分发挥了机械化大面积作业的巨大威力。高效的机械化作业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过去需半个月才能忙完的麦收,现在只需一天就颗粒归仓了。机械化耕作的巨大优寥在广阔的田野里得以充分体现!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过去的往事有其历史的印记,让我们难以忘怀!现实的生活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程正向奔腾不息的黄河,按照自然规律向前奔流!我们一定要在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更加美好!
 
——2019年6月19日马德居写于曾子故里。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