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写作 > 写作 >

我要上学了(牛人牛事(连载之五))

时间:2015-11-27来源:原创 作者:林嗣丰 点击:
原泰兴路小学 1957年,我七周岁,到了当时国家法定的上学年纪,全家决定回上海。那时我的两个阿姐已经在老家的学校上学,和那个时候许多乡村的小学一样,学校就设在村里原先的老庙里。大阿姐将升六年级,二阿姐将升三年级,她们也一起转学去上海。 我们都要


原泰兴路小学

1957年,我七周岁,到了当时国家法定的上学年纪,全家决定回上海。那时我的两个阿姐已经在老家的学校上学,和那个时候许多乡村的小学一样,学校就设在村里原先的老庙里。大阿姐将升六年级,二阿姐将升三年级,她们也一起转学去上海。

我们都要去上海了,问题也随之而来了:谁去照看我们姐弟三人?于是决定阿娘陪我们去,阿爷留在老家,和阿叔他们一起照看祖业。

收拾好行装,我们就出发去上海。

    那时从老家去上海远没有现在这样的方便,公交、高铁,几个小时就可以或去或来了。那个时候,从老家出发,先要走十几里的山路,经过小港乡,再到甬江南岸的渡口。这一路没有车子,只能靠两条腿。从南岸摆渡到北岸的镇海县城,或者先找旅馆在县城里住下,第二天再乘小火轮去宁波,随后于当晚上去上海的客轮;或者当天就从镇海换小火轮去宁波城里住下,第二天再上去上海的客轮。要以轮船的班次和出发的时间来安排。前前后后要耗去两天多的时间。镇海,招宝山大桥,连接了甬江两岸,

 那天,是阿叔挑着行李一路将我们送到的宁波。我借了阿娘的光,躺在摇篮里到了镇海,再坐小火轮去的宁波。宁波客轮码头在老江桥边,傍晚上船,经一夜风浪的考验,于第二天早晨到达上海十六浦码头。阿爸在码头上接我们到了位于威海卫路的家里。
威海卫路的家依旧那么小,而且已经没有了姆妈的身影,阿娘便挑起了照顾我们一家的重任。家十分的小,也十分的简陋,但依旧充满着温馨,因为有阿娘在,她无私地给了我们已经失去了的母爱。记得那时大表姐也居住在我家,因为大姑丈有了第三段婚姻,继母对大表姐不好,阿爸也对她不够好。隐隐约约记得,阿爸曾经把姑丈叫来家中,好像是恨恨地批了他一通,并且把大表姐留下了,让她再一次和我们一起生活。正因为如此,大表姐就和我们像谪亲的姐妹一样,直到现在都经常来往。她给过我许许多多的帮助和关怀。

大表姐那时已经过了二十,她后来早早地参加了工作,自己独立生活了。她成家也早,嫁给了一个老家在上海本地的人,就是我的表姐夫,一个忠厚老实热情待人的男人。他们的工厂不久并到复旦大学,表姐在复旦的幼儿园工作,入了党,曾担任后勤的支部书记;表姐夫的工厂是搞电光源的,和著名的电光源专家蔡祖泉一个单位,名扬一时的“小太阳”就是他们在蔡祖泉教授的领导下搞出来的。

威海卫路近旁共有三所小学:位于茂名北路延安路口的茂名路小学,位于张园里设在张园大会堂原址上的秦兴路小学和威海卫路茂名路口的威三小学。前两个小学都是街道办的,名声不太好,我家隔壁邻居的大儿子就在茂名路小学读书,是个“留级胚”。我班的班长住在泰兴路小学对门,她舍近求远,也没有选择对门的学校,跑到了我们学校。于是我们姐弟三就去威三小学,大阿姐上六年级,二阿姐上三年级,我上一年级。

威三小学有两个校区,分立于茂名路口的威海卫路南北两边。路的南边是一到四年级的校区,后面就是毛泽东当年的旧居--甲秀里,是一座三层楼的楼房。三楼有一暗道,是我们的乐园,我们常在那里玩耍。暗道尽头是学校的图书馆,是我们汲取养料的地方。出图书馆,过一平台,有一教室,我的四年级就是在那里上的课。

路的北边是五、六年级的校区,有一个在上海城里看来不小的操场。校舍四四方方的,教室与教室之间是用木板隔开的,可以拆下来,连成一个大教室,供大型活动时用。

现在威三小学已经迁至延安路和茂名路口、原先的新群中学的校址上了。原先的南北校区都已拆除,改为它用了。路南的校区除建了一个变电站外,余下的是一写字楼。路口的拐角处有一很大的水果市场,上面是打印社。路北也是一座写字楼,路口拐角是“85°”面包房,正对着即将通车的地铁12号线南京西路站。

报名那天是阿爸陪我去的。宁波人重男轻女,这在阿爸身上表现十分突出。我们到上海上学后,两个姐姐的家长会他从来没有去参加过,唯有我的家长会他一次不落。

还记得报名时的一些片断:老师先让我辨别小旗子的颜色。和城里小孩见多识广相比,在乡下长大的我实在是孤陋寡闻了,我把那些各色的旗子都称作“红旗”;不知为何老师既没有纠正,也没有计较。老师又问我“志丰”和“嗣丰”两个名字中取哪一个。因为家中人都叫我“志丰”,我也就习惯地选择了它。不知是怎样的鬼差神使,最后留在学校给我们每个学生刻的印章上的却仍然是“林嗣丰”三个大字。这也许是上天的旨意,让我必须与三百多年前的那个“大哥”林嗣环从名字上就紧紧相连,要我必须继承他们的文化传统,为林氏家族留下应有的血脉和文字。因此,也让我这么一个本来在文学上并无太大兴趣的人阴差阳错地当上了老师,并且是语文老师,而且还给了个高级语文教师的头衔,甚至竟然当上了常州市的高中语文兼职教研员,去参与指导一个城市语文高考工作!

大阿姐上了六年级,但她一直上的是夜校性质的学--大半天在家,傍晚才去读书,为的就是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帮助已经六十多岁的阿娘做些家务,起早探黑地从小就为家庭操劳。从这点上说,大阿姐是家里的功臣!

大阿姐读书用功,小学毕业后考上了新群中学,和后来上海滩风云人物徐根宝是同一届的同学。初中毕业又考上了区重点五四中学,高中毕业又考取了上海外国语学院,学的是法语。她初中时学俄语,高中学英语,大学学法语,精通了中、俄、英、法四国语言。但最后却成了英语教师,都是因为阿爸文革中的被逼至死,实在是令人遗憾的事。

二阿姐初中毕业后读的是冶金技校(学校后来升格为中专),毕业后留在了上海,是我们姐弟中唯一留在上海的,后来成了我们每年到上海时的接待者,她为这个家的后期付出了很多的心血。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