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阅读 > 书评 >

曾经的常识里藏着生命的基因

时间:2016-04-29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鲍鹏山 点击:
“古代文化常识”在本书中有其特定的内涵,也就是传统学术所说的名物制度的知识。全书共十四章,每章一个主题,概述社会制度和日常起居的方方面面。这些知识有的头绪繁多,并且历代沿革非常复杂,有的是很专门的学问,有的经籍不载、文献难求。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王力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最初是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中“古代文化常识”部分的内容(即“古汉语通论”第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则)。这部书的编写和修订跨越了五十多年的时光,历经几代学者的锤炼。《古代汉语》是在北京大学中文系1959年编写的《古代汉语讲义》基础上四易其稿编纂而成的,1962年定稿。这是本书的第一版,执笔人是马汉麟、郭锡良、祝敏彻诸先生,并经过叶圣陶、姜亮夫等先生审阅。现在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为“插图修订第4版”,是继1980年和2004年两次修订之后的又一次修订。这次修订根据近几十年的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图录和相关研究专著,增加了大量图片和图注,使本书的内容更为丰富、细腻、直观。

  “古代文化常识”在本书中有其特定的内涵,也就是传统学术所说的名物制度的知识。全书共十四章,每章一个主题,概述社会制度(如职官、科举、礼俗、宗法等)和日常起居(如宫室、车马、饮食、衣饰等)的方方面面。编写者把本书定位为“常识”,这个定位看似简单,着手其实很不容易。因为这些知识有的头绪繁多,并且历代沿革非常复杂(如职官),有的是很专门的学问(如天文、历法),有的经籍不载、文献难求(如饮食、衣饰)。讲述这些“常识”,非得有大匠运斤成风之手不可。

  这本书涉及的范围很广泛,但篇幅并不大,插图修订版也只有12万字,平均每章一万字不到。虽然篇幅有限,但内容翔实,条理清晰,于娓娓道来之中系统地勾勒出古代社会生活的基本面貌;语言朴素而文雅,不掉书袋,不添赘语,不事渲染,流畅明快。这些都体现出编写者深厚的学养。

  这些“常识”,都是学习中国文化所必需的、但又常常为人们所忽视的知识。

  时代有古今之异,古代日常生活所熟知的东西,在后代难免会因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得生疏,甚至影影绰绰,疑义莫明。但如果不了解这些知识,阅读古代典籍就不免如雾里看花。如顾炎武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诗经》产生的时代,这些星象都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熟悉的东西,因而诗人们很自然地以之寓情寄兴。今天的我们,如果对这些远逝时代的常识没有基本的了解,那就很难恰当地理解这些诗句。传统学术非常重视名物典章之学,举凡官制、祭祀、宫室、舆服、礼乐农兵、草木鱼虫,皆悉心考究,因为不这样的话,阅读古代典籍就会“茫然不知”,甚至强不知以为知。

  进一步来看,在一部古代汉语的入门教材中编入这些“文化常识”,还体现出编写者独到的眼光。学习古代汉语,阅读古代典籍,是为了关注和追寻我们文明的过往。而在本书中所介绍的这些看似枯燥的知识,都活泼地向我们呈现出那些具体的历史时空的肌理。

  任何一种文化创造都不是孤立的碎片,也不是抽象的精神产物,它滋生于一个整体的社会生活背景之中,并成为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说,本书所介绍的“常识”不只是阅读古代典籍所必需的“知识”,还是我们追寻历史时空的常识。孙机先生在《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后记》中说,“中国古代的物质文化就是我们这个东方大国五千年辉煌历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基本国情;本应成为常识,本宜家喻户晓。”于此,我心有戚戚焉。我们更容易记住英雄的悲歌慷慨、儿女的情思缠绵,但我们也许更需要知道这些曾经的常识。这些在今天不再日常的知识里藏着我们的生命基因,藏着我们祖辈的生活,藏着我们的文明。



(责任编辑:树说)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